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尔冬
近日,一款热门游戏推出的“玩游戏兑换实习证明”活动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活动规则显示,玩家通过完成游戏内任务积累积分,达到1000分即可兑换由该游戏“外部合作团队”开具的“AI数据训练实习生”或“互联网新媒体内容实习生”电子实习证明。
在网上以相应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已有多篇玩家发布的经验帖,其中,实习时长是否过短、能否写进简历,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
站在游戏运营团队的角度,这种操作并非不能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双赢的活动策划。对于游戏来说,高日活意味着庞大且稳定的用户基数,不管是与其直接相关的玩家氪金收入、广告触达效率和转化价值,还是用户社交、二创、拉新带来的隐性收益,都是真金白银的利润。这款游戏的目标受众整体年龄不大,玩家群体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这种营销手段精准切中了他们的“实习焦虑”,由此带来极大热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实习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完成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让学生在岗位实操中理解职业逻辑、打磨专业技能,更好认清自身适配的发展方向。实习证明也应当是对学生工作成果、能力提升的认可。
而按照游戏官方的说法,打游戏“实际上是在参与一个涉足新媒体运营、AI大模型训练等多领域的互联网顶尖项目”。不难看出,这种话术更多是一种夸张化的表达,官方的公告也可以这样翻译:在游戏中与路人对话、匹配战斗,是协助开发者训练AI NPC,填充数据库;进行服饰搭配、家园建造并和网友分享,就是在帮游戏搞营销、做推广,和“新媒体运营”的岗位职责相契合。
根据网友贴出的攻略,要在游戏中拿到所需的材料,只需要每天做几分钟的任务,并不涉及什么技能的实际训练与学习,就算游戏方面宣称是“正规企业开具”的“带章证明”,其含金量也是不言自明的。到底要不要把它当作完成实习的“捷径”,学生自己恐怕要好好想一想了。
这张实习证明的认可度,自然有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来评判,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当一部分玩家将其视为“用魔法打败魔法”的策略: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那就用一种更流于形式的方法应付过去。
现实中,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并将其当作毕业不能绕开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不少学校既缺乏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对实习情况的监督又过于潦草,甚至有个别学校为了完成实习指标,将学生批量输送到与专业无关的岗位。这也催生了代写实习报告、实习证明造假的生意。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实习证明买卖需求量巨大,有不少网店月销上千单,甚至包揽了电话回访、营业执照复印、实习地签到打卡、代写评语等多项业务。此次玩家们对游戏实习营销展现出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链条的一部分。
仔细想想,通过打游戏获得一份实习证明,固然符合某种“程序正义”,但从锤炼能力的本心出发,这又与那些证明造假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需“充分认识实习意义”“加强实习组织管理”,并强调“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玩游戏换实习证明”引出的争议或许也是个提醒: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否已经搭建起规范化的平台,有没有充足且质量足够高的机会留给学生,对于实习实践有没有更合理的考核标准等等,这些都比纠结认不认可一张实习证明更有意义。(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