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今年9月,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服务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提供服务的人可以陪老年人看病、聊天、遛弯、买菜,还可以给老年人“撑腰”、调解矛盾,成为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的“依靠”。
以商业视角观之,陪伴作为家政服务的一种,当然可以成为“购买型”服务;以情感视角观之,陪伴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当然可以成为老年人的一种依靠。“外包儿女”的服务范畴不断扩大。有些老人还希望“外包儿女”成为意定监护人,承担起丝毫不亚于儿女责任的重任。这种渴求道尽了不少老人深藏于心、无人知晓的忧患、遗憾。受访者所言“只是蹭一下他们的陪伴”的调侃,折射的是老龄化背景下无法回避的、向外寻求“养老助力”的趋势。
其实,“外包儿女”又称“共享儿女”,早已存在于公共视线中。在类似话题的讨论中,我们总说“归根结底要推动养老系统的完善”。这当然是关键性、兜底性的系统工程,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成熟度。但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短期提供情感支持、心理安慰的方式,“临时儿女”的存在也并无不可。
一方面,老年人对于“外包儿女”的需求不容忽视。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达22.57%,这暗示着相关的服务缺口和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市场。具体到现实场景中,儿女不在身边、儿女分身无术、自理能力渐渐失去,都是老年人另寻“儿女”的原因;另一方面,成为“外包儿女”也是一种需求。媒体指出,在寻找购买相关服务的老年人的过程中,首先发现的是各种试图提供服务的人,他们远远多于寻找服务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包儿女”客观、包容看待,是对世间冷暖的应有关切,是对人心交融的应有推动。若是“外包儿女”能凭此形成更广阔的市场、更多元的服务项目,甚至营造新的行业“风口”,不也是好事一桩?
当然,包括“外包儿女”在内的“陪伴经济”都面临着一种悖论:一旦其被拆解为一项项“服务任务”,完全走向规范化、系统化——譬如明码标价、按次付费、轮班照护——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人情味儿”反而会成为稀缺品。
任何市场化项目的规范运行都是必要的,毕竟,安全性、透明化,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则,但上述担忧也并非多余。一些老人和“外包儿女”有意改变按次付费方式,变为平日里“不让年轻人吃亏”式的资金润泽,从侧面反映出保持人情味、可信度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老人和“外包儿女”在多年陪伴中形成的信任感,更是成就了传统礼仪语境下的双向奔赴。在北青报的采访中,一位老人临时请“外包儿女”陪同处理亲人火化事务,双方所展现出的超越“合约”的亲密度,展现了“外包儿女”项目无限拓展的可能。凡此种种,不正说明了“外包儿女”探索所具有的正向意义和发展前景吗?
因此,对于此类新兴业态,不必事无巨细、过急过躁地提出限制性要求乃至反对意见。只要对相关业态保持密切关注,划定诚信、安全等必要的底线并尽力厘清模糊地带、消解争议地带,避免其“野蛮生长”而伤人,就已足够。
总之,让享受于临时情感连接的人们“接着奏乐接着舞”好了。至于这一新生事物向何处去,市场和社会参与者自然会给出答案。(伍里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