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⑨】马恩视野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首页> 时评频道> 专家评论 > 正文

【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⑨】马恩视野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8-05-03 09: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⑨】马恩视野中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 臧峰宇

  自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阅读欧洲学人的中国论著以及当时欧洲媒体报道的中国要闻和旅华人士记述的中国见闻,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遇。他们分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认为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必将展现“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关于中国的论述至少有800多处,他们撰写的以中国问题为主题的文章主要集中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当时发动鸦片战争的西方列强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正在思考资本主义危机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他们谴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倒中国的围墙,进行“无比残忍的蹂躏屠杀”,“在对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战争的所有国际法准则破坏无遗”,强迫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战争的理由虚伪和空洞,这种行为绝不是所谓传播文明的义举,而是劫掠中国财富、侵犯中国主权的不义行径,在人类历史记录上绝无仅有。他们还评论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及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展开的争论,分析了沙皇俄国的扩张企图,揭露了西方媒体的骗局,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指出自然经济的局限性和晚清帝国衰落的历史成因。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晰的辨证视角,他们看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化素养,但经济结构落后的东方古国如果一味“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闭关自守中居于世界文明之外,就将使社会生活陷于停滞状态,在西方铁蹄的践踏下遭遇极大的危险。马克思指出,“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是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晚清中国之所以成为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之地,是因为在“腐朽的”“半文明的”状态中昧于形势、甘于自欺,没有抵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必须变革封建中国腐朽的政治统治,在革命中孕育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历史格局中,认为在鸦片战争中压抑的中国火种必将爆发,“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马克思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因而,这场革命与欧洲革命是“两极相联”的,必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他们肯定了中国人民反殖民战争的英勇壮举,认为在抵抗强大的西方列强军队时,应采取群众起义、革命战争、游击队等多种斗争形式,中国人“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了,“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不会在风雨中飘摇、沉沦,而会在社会革命中新生,并建立新的工业文明,开展现代商业贸易。

  他们在运用规律研究社会发展走向的过程中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预见到世界发展格局的变迁,认为太平洋将像以往的大西洋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在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将在未来国际经济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在他们看来,中国将探索不同于欧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也表明,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要符合各国具体历史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他们的思想传入中国并持续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这种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拓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新的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体现了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践表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符合马克思的构想,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璀璨的光芒。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