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取消绩点考核,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2023-12-25 18:32:45

说出这些现实,并不是给高校绩点改革泼冷水,而是必须要看到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的“单兵突进”可能都只是“茶杯里的风暴”。

  在大学,有一种观点将绩点称之为校园里流通的“硬通货”。很多学生在追逐它的同时,又对其“怨声载道”。曾以学霸聚集而闻名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向部分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吹响改革号角:取消绩点考核,采用“粗线条等级制”(ABCD)进行成绩评定。一年多之后,北大校报一篇记录生科院取消绩点的文章被网友发现,一时之间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热议。

  严格来讲,一些媒体用“去绩点化”来形容北大生科院的这项改革,是不够准确的。因为真正的绩点并没有取消,只是用等级评定代替过去的精细化打分。它的积极意义是,至少一部分学生不需要“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理论上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实际上,除了北大生科院,近年来清华、华东师大等多所高校也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些高校的改革行动,顺应了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社会呼声。

  这项改革所能够带来的真正效果到底有多大,可能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来观察,才能得出一个公允的答案。但是,从实际的改革力度看,它依然只能说是一种“小步”的调整。要知道,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评价体系,或者说,它并未让评价体系变得更开放、多元,而只是对过去的绩点标准进行了微调。这就注定了寄望于这样的调整,实现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真正转变到更多对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的评价上来,是不切实际的。

  当然,要重建大学生评价体系是不容易的。一方面,要克服长期以来的惯性,非常考验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这又不仅仅是高校的事。要知道,高等教育只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如果只是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而不涉及“小学生”“中学生”评价方式的优化,特别是升学考核的优化,这本身就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从效果上看,可能也要打折扣。毕竟,“大学生”也是从“小学生”“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一路被培养上来的。要让教育不再“内卷”,要让社会告别“唯分数论”,显然不止是大学的责任。

  即便是局限在大学来看,要改变学生评价体系,也还涉及奖学金、保研资格、就业等配套评定和考核标准的优化。同时,评价标准改变,实际意味着培养方式的改变,大学的师资、培养理念做好准备了吗?这背后既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评价项目,也需要确立新的培养方式,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的“再造”,绝不只是某一个环节的调整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前提条件是需要重新确定,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大学又能给予学生多少真正自我成长的空间?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探索的可能。此外,大学内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与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有更好的对接,这还可能需要评价主体的优化。

  说出这些现实,并不是给高校绩点改革泼冷水,而是必须要看到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的“单兵突进”可能都只是“茶杯里的风暴”。同时,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要求本身也应该是不同的。那么,绩点改革是否需要在更大范围复制,各高校也不宜盲目跟风。理想的状况是,每所高校都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校制宜地作出自己的改革行动。(朱昌俊)

责任编辑:金凌冰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