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废墟不是冒险乐园,“酷照”背后藏着多重风险

2025-10-22 16:58:29

面对“探废热”与安全、所有权保护的冲突,堵不如疏。单纯禁止难以完全遏制公众对废墟文化的兴趣,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理引导,让“探废”从无序转向有序。

  “探险废墟”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潮流,已从小众兴趣走向大众视野。据媒体报道,社交平台上,废弃工厂的斑驳锈迹、老校舍的陈旧桌椅、矿区的残垣断壁,都是“探废者”的创作题材。有人追求酷感的照片,有人探寻历史的痕迹,但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的风险与争议远比镜头里的画面复杂。

  部分网友喜欢打卡“废墟”,其心态并非不能理解。一些旧时的厂房等废弃设施,不仅带有时代的印记,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物质见证,也因其视觉冲击力与荒芜感,营造了气质独特的环境氛围。事实上,一些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也在废弃建筑中诞生,在赋予废墟艺术生命的同时,最终形成以“废墟美学”为核心的文化潮流。

  然而,并非所有“探废”都出于文化热爱。更多普通参与者是受社交平台的流量诱惑,为拍照“出片”擅自闯入,对潜在风险缺乏预判。

  正如报道指出的,废弃建筑往往年久失修,墙体、楼板可能存在松动坍塌的风险,裸露的电线、破损的管道也极易引发触电、坠落等意外事故。血淋淋的教训警示人们,追求“酷”的体验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一时的猎奇心理、一张“出片”的照片,远不及人身安全重要,切勿抱有“侥幸不会出事”的心态挑战风险。

  同时,许多工业遗址尽管废弃不再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向大众开放,其使用与管理权仍归产权方所有。擅自闯入不仅可能侵犯他人财产权,还可能因破坏设施面临法律责任。此前,已有多地出现“探废者”被警方处罚的案例,这正是法律对“任性探废”的明确警示。

  此外,探险过程中随意翻动物品、乱涂乱画、留下垃圾等行为,也会对废墟原有的历史痕迹和环境造成破坏。这些废墟承载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记忆,随意破坏会让这份历史印记逐渐消失,违背了尊重历史、保护环境的基本准则。

  面对“探废热”与安全、所有权保护的冲突,堵不如疏。单纯禁止难以完全遏制公众对废墟文化的兴趣,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理引导与规范,让“探废”从无序转向有序。

  对废弃工业设施的合理利用与改造,国内外不乏成功案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就改造自原先的无线电厂等废弃厂房,如今成为集艺术展览、创意产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地标;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部分展馆改造自沈阳铸造厂的废弃车间,不仅保留了工业遗迹的历史感,还成为2024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举办地,让更多人在安全、合规的环境中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

  为此,产权方可以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废墟进行安全评估,联合文旅部门打造工业旅游项目、艺术园区或展览馆;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废墟,则需明确设置警示标识、加固防护设施,从源头杜绝闯入风险。同时,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引导,减少对危险“探废”内容的传播,对相关视频、图像标注“危险行为,请勿模仿”警示。

  废墟不是冒险乐园,而是承载时代记忆的“文化容器”。追求“酷”的体验、探寻历史的情怀本无错,但前提是确保安全、遵守法律、保护文化。唯有通过合理开发、有序传承,才能让这些沉默的废墟,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王钟的)

责任编辑:郝悦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