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评频道> 网络文艺评谈 > 正文

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2-24 09: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冰

  中国经验原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所以将其引入网络文学领域,既是因为网络文学已成为我国文化输出、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新途径,更是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等的相关论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经验既是辨识网络文学独特性的有效术语,又是深研中国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何谓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又该如何认识这样一种中国经验书写?

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

  我们认为,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层面指的是中国性的经验,是对网络文学中国模式、中国式书写、中国文化传达等的概括与反映,此为内涵;广义层面指的是发生在中国的经验,是网络文学在中国产生、发展、传播、接受等相关经验的集合,此为外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媒介革命带来的各种文化的交融共生,再加上对海外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等元素的吸收,网络文学的中国性逐渐走向流变与混融。因此,当我们讨论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时,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成不变的纯粹客观物,而应根据不断出现的文学现象进行必要的厘定和发明。明晰了这一点,通过对代表性文本的细读,笔者发现,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书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海外的异质经验。网络文学,因网络而兴,由网络而盛。而网络媒介,起源于西方。海外异质经验书写,从一开始就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底色。各类作品中,西式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等屡见不鲜。在玄幻、科幻、游戏等类型小说繁兴时,海外异质经验纷纷被直接拿来,例如“创世”神话、“魔法”文明、“骑士”精神等。除此,从人物命名、角色设定、地图运用等方面也可见一斑。凡此种种,经由一定转化,构成了网络文学中国经验书写的“混杂性”,并产生了《奥术神座》《盘龙》《冒牌大英雄》等一批优秀作品。

  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经验。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对生命本质、情爱真谛之追寻,对个人奋斗、英雄史诗之礼赞,对长生久视、寻幽探微之希冀等,无不包含着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诉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故往往让人共鸣、发人深思。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语言文字有隔,但审美、意蕴是相通的。《星辰变》《斗破苍穹》《我欲封天》等,之所以能够漂洋过海,获得海外读者青睐,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个人奋斗、血缘亲情、长生修仙等共同经验的呈现与开拓,对以爽感叙事为代表的人类共同审美诉求的主动把握。

  三是中国的本土经验。在比较的视野中,本土经验区别于异质经验与共同经验,而是一种特色经验。这种特色经验,可以是对儒释道三家的化用,可以是对中国传统文学手法的承袭,可以是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神异志怪等文学资源的调用,也可以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观照。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汲取本土资源、讲好中国故事都是其本质。例如,《诛仙》对道家文化的呈现,《赘婿》对古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承袭,《蜗居》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唐砖》对中国梦的营构等,充分证明了本土经验对网络文学的巨大影响。

  当前,发现和阐释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就是要基于对新时代的研判,在对既有经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写作可能性。具体来说,有效吸纳和转化异质经验,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来想象生活、讲述故事和传递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应妄自菲薄,而要博采众家之长、坚定文化自信,探索共同性的经验创造,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周冰)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