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政协委员孟安明:建议根据经济发展,合理上调大学学费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建立合理上调大学学费的机制,该委员认为,在高等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学费在每年4000元至6000元之间,低于许多幼儿园一年的学费标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而随着物价的上升,大学的办学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合理上调大学学费的机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如GDP的增长情况和物价的上涨水平每年调涨3%左右。
这一则建议,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在“预计今年减税超8000亿元、减负超3000亿元”“今年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高个税起征点完善征税模式”等两会整体的减费叙事下,突然有一则增加收费的建议,自然十分显眼,引发众多讨论并不奇怪。
提高收费,必然增加民生负担,容易引发天然的敏感。对于这个建议,倒没必要急着做价值判断。大学收费是高是低,不妨把目光从具体数额上移开,多扫描一下问题的前提预设,这未必不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众没必要对“涨”就过度敏感,在两会上,代表委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议案、提案。其中的关键,在于会议本身的探讨属性。即结论性的“涨”本身不是问题,而论证过程才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学费比幼儿园还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价值立场,即高等教育是比幼儿教育成本更高的。然而成本与学费的倒挂,却又确确实实地产生了。那么公众可以思考:这种倒挂是如何产生的,幼儿园学费水平总体如何,高校学费的参照系如何选择,当前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处于何种水平,高校和幼儿园的运行成本又是怎样构成的,学费在其中占比多少,财政补贴是如何分配的,财政负担的压力是大是小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话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解读,既有助于寻找答案,也是就公共治理面向全民的一场启蒙。
从有限的新闻表达中,公众难以看见建议的全貌,这背后的调研和数据支撑外界难以得知。公众所能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结论性的建议。事实上,问题的推导过程,以及启发的社会思考,或许才更是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是有助于培育社会理性的。它引导全民将具体的生活逻辑与抽象的政治逻辑进行互动,去观察并理解上层建筑的构造与细节,将之反复比照以来确定个体利益与全局利益相互关系,从而更加丰满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构建。
对于类似高校学费是高是低、该涨该降的问题,不妨从情绪化的观感中抽离出来,导向更多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当背景梳理清楚,浮在表面上的问题也就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个人在国家大政方针决策中的代入感,同时启发公众,对于很多问题,是可以且应当多思考、深思考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东三省经济发展根本问题仍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