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⑦】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
首页> 时评频道> 专家评论 > 正文

【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⑦】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8-05-02 11: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懂马克思•院长名家谈⑦】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

  作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徐艳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过,按照世俗的观点,马克思的幸福指数应该够高了——说到友情,有哪种友情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初心不忘、肝胆相照;说到爱情,有哪种爱情能像马克思和燕妮一样,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说到亲情,有哪位子女像马克思的子女们一样崇拜自己的父亲——“马克思老爹”。然而,马克思还是把他的幸福观同“斗争”联系在了一起。

  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城北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动情地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马克思无愧友人的评价。作为一名革命家,他将斗争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始终高扬着斗争的勇气,历史的车轮载着他走完传奇而又卓越的一生。在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20个问题中,有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幸福的问题,马克思的答案非常明确,斗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的历史。为什么而斗争?以什么方式进行斗争?这是马克思一生所聚焦的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主题”。但这种“斗争”绝非侵略和欲望,而是一种对更加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从马克思青年时代便开始了。

  24岁的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就遇到了后来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当时生活在德国西部的居民可以自由地在森林和草地上砍柴和放牧。可是后来,大片的森林和草地被贵族和地主霸占了,居民们去山林中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德国议会最后对此进行了审议,结果却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这让马克思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发文奋力抨击普鲁士政府的做法,但《莱茵报》因此被查封。马克思也看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毅然辞去了《莱茵报》主编一职。马克思毫不妥协,他在寻找机会继续与反动政府进行斗争。而正是这样的“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掀开了他卓越一生的序幕。

  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当然决不止是他对当时黑暗时政的抨击,更体现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卓越和不凡的成就。他以哲学的方式抗争,不仅对垄断当时社会思潮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沉思考和绝地反击,而且另辟蹊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光明的未来——共产主义愿景。这集中体现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最早的共产党“党纲”——《共产党宣言》中。

  1847年12月的西欧天气沉闷而阴暗。29岁的马克思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法国里昂工人高喊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普鲁士的工人们在饥荒中艰难地维持生活,而资产阶级却义正言辞地宣称“在金钱问题上,是没有温情可言的”……马克思决心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震惊世界的呐喊来阐述他的思想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之首,就沉重又激昂地指明:“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马克思把自身幸福的意义,也就是“斗争”的意义凝聚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字里行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思想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伟大神力。一本书,一种学说,会产生改变历史进程的巨大动能,至此而极。《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新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精练、最精彩的说明,被称之为“壮丽的日出”“时代的歌中之歌”。对此,列宁深刻阐明,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青年人除去满腔热情之外,又表现出对 “人类苦难”的巨大关怀,他们的斗争早已从街垒战推进到了全球范围。无产阶级精神领袖的身后有着全球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强大群体在为他们的思想学说打call。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如是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而今,历史的方向已慢慢清晰。沿着马克思当年所指引的方向,我们已然行进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前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精神斗士挥举光辉的斗争大旗,后有今人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持续奋斗。

  以斗争,求幸福;为人类,永不歇。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所给予我们最美好的启迪。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