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首页> 时评频道> 网络文艺评谈 > 正文

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0-12 16: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立桂

  近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作品丰富、写手众多的繁盛局面。不少作品,由于高点击率和人气,而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IP,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开发为游戏、动漫等。多媒体互动,跨媒介叙事,线上线下全面发力,网络文学对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文学,应向传统文学借鉴什么

  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粗制滥造、缺乏担当等一些问题。如今,“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已经成为全国文艺界的共识。网络写作,需要从传统文学写作中汲取营养,从自由自在的“原始生长”期,努力向主流化、精品化阶段迈进。

  首先,要提升担当精神。古代的读书人,把写作看成经天纬地的“不朽盛事”。文章,通常追求价值功能,而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今天的网络空间,似乎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狂欢场所。网络写作的最初目的是自由宣泄感情,作者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与畅神。换言之,网络文学卸落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写作本质。文学的价值功能,变为自娱和娱人。

  随着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和大IP的形成,写作者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赚取读者眼球,求得高点击率,获得电影、电视、游戏从业者的青睐。不少煽情、恶搞类的作品,尽情地表现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媚俗和滥情,而无意承担对社会问题和生命价值的思考。要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正面影响,网络文学就不能一味沉溺于虚拟文字游戏,只顾个人感受和市场效益,对人的环境与自然的环境提不起兴趣,漠视社会责任。

  网络文学应主动担当。写作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和真实心声。通过深入挖掘精神内涵,每个写作环节的审美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责任。阿里文学CEO黎直前提出,一部好IP的标准要符合正能量、好的世界观和喜闻乐见。这正是对网络文学主流化和文化价值最大化的期待。

  其次,要强化经典意识。传统文学写作,习惯精雕细琢。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值得钦佩。司马迁所言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对作品经典性、永恒性的追求。传统写作中,手稿具有非凡意义,反映了对原初写作状态的重视,代表着作家的个性特征。

  文字输入快捷流畅,大块文字随意组合,句子可以随意扩张。网络文学的数字化,使得修改、复制、发表变得十分便捷。闪烁在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如同漂在水上,具有永远的可修改性。文字一旦删除或改变,就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网络写作追求快速生产,一般不会仔细推敲,而是匆匆写完就贴出。作品从框架到细节,不易完美。有鉴于此,网络写作需要借鉴传统写作中的经典意识,重建作者的权威性和个体风格,有意识地克制游戏心态,尽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另外,要尊崇独创性原则。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文学写作是一种灌注个性精神的创造性劳动,贵在独创性,排斥重复性。而网上资料的丰富性、搜索的便捷性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速性,使得网络写作表现出互文性特征。网络写手,容易受到流行模式的影响,套用现成模式,例如穿越、玄幻、言情、架空、都市等类型,进行类型化写作。

  互文性特征和类型化写作,明显减弱了作者关心现实的热情,使得写作变成文本转换和鹦鹉学舌般的模仿。大量的模仿和戏拟之作,颠覆了传统写作对作品独创性和作家个性化的重视。网络作家,应当树立追求独创性的理想,开掘自身的独特体验,重视精神世界在文学中的表达。通过独创性写作,从同质化、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流行趋势和套路中,突围出来。

  最后,要涵养诗性精神。传统文学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出现。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想象的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咂,而得以实现的。网络文学写作,除了通过文字,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图像、声音等载体。多媒体表达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写作,不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以及空灵幽远的诗意境界。

  另外,网络文学“日更”“不断更”的写作模式,加之网上围观的阅读方式,使得读者越来越习惯于以图像为中心的表达,被训练成没有耐心和想象力的人,更看重感官愉悦和刺激。阅读过程中,追索故事情节的快速推进,来不及细细品味。这样,文学的审美体验和诗性精神就被淡化了。网络写手,大都是由网络读者转变而来的。他们深谙网文的套路以及网民的阅读趣味,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迎合:只注重快速码字而不注重内心,更讲技巧而不讲精神内涵。

  网络写作,不应一味沉浸于文本的快感制造、故事的惊险刺激和语言的直白浅陋,而要主动向传统写作取经,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文字,塑造生动的形象、高远的意境,追求意义丰富、含蓄蕴藉、语言雅致的诗意表达效果。网络作者,应该保持虚静平和的心态与细致入微的感知,涵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宁静致远的心灵,注重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诗意建构。希望高科技的网络空间,能够传递诗意的美;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学,能够成为人文精神的新垦园地!(罗立桂)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