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乱象几时能休,共享单车期盼破局
光明网评论员:梳理媒体报道可知,如今共享单车已不复往日风光。
ofo小黄车被曝押金难退,并不时伴有“人去楼空”“撤出市场”等等小道传闻;摩拜自行调整运营区域致额外费用,可能招致法律纠纷。非行业领军者的日子则更为难过,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悟空单车、酷骑单车、町町单车、小鸣单车等就陆陆续续走向“死亡”。有机构梳理,这已造成用户押金损失超过10亿元,涉及数百万消费者,不仅用户押金难退,平台还拖欠着供应商的尾款,酷骑单车倒闭时,拖欠供应商2亿元,小鸣单车破产清算后,至今仍欠供应商1900多万。
共享单车,曾被网民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未曾想却遭遇今天这样的窘境。回想数年前,共享单车以席卷之势构筑了新的城市景观,占据了新闻头条,一遍遍颠覆人们的思维模式。似乎资本汹涌与互联网思维配合,就可以平地起波澜,激活新经济领域的无限生机。
随之而来的,是共享车堆积成灾,“单车坟场”震撼舆论,城市管理加码限制,盈利模式始终难寻……随着摩拜、小蓝车相继被收购,ofo勉力支撑,共享单车格局已经深刻变革,不可避免地进入退潮、复盘、调整、重估的下半场。
当然,共享单车尚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这一创新留给人们的思考仍是略带苦涩的。共享单车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市场期待的,即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涌入,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与有限城市空间的激烈碰撞,“公地悲剧”造成的单车资源巨大耗损,最终将共享单车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
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曾传递了一种行业的集体自信,相信互联网思维对社会形态的雕塑能力,相信互联网对社会规则改变能力。如今,至少在共享单车一事上,这一自信事实上已受挫折,互联网思维恐怕不是社会现实的悬空之物,它不能高悬于基础的经济规律、商业伦理、社会规范之上。
共享单车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以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名义制造了公共服务难题,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背离;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过量供给单车,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背离了“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对用户押金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乃至制造退出的不自由,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更进一步重挫品牌公信力,造成用户进一步流失。共享单车在这些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方向,尽管其表现形态具备令人炫目的互联网诠释,也难以避免今天的这场整体性后撤。
客观来说,作为给众多民众带来便利的共享单车,我们当然期待其能走上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试错有时也是新业态不可避免的成本。但这也是一次提醒,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在经历深刻调整的当下,过去曾经那种“互联网+资本”的狂飙恐怕已未必再合时宜。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开拓,仍需尊重基础逻辑,如能否实现技术进步,能否增进社会福利,能否形成稳固模式,能否秉承商业伦理等。总之,互联网思维再玄妙,也得始终扎根社会现实与社会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居民财富被房地产掏空”问题需要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