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电子烟还能“燃”多久?
光明网评论员: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电子烟的危害,引起广泛热议。节目称,将从市场上随机购买的8种电子烟烟液送往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发现了部分尼古丁含量超标。央视主持人表示,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电子烟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危害一点儿不比香烟来得少。由此不难看出,电子烟行业缺乏有效监管。这届3•15晚会聚焦的领域中,相对于“危险的辣条”所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电子烟属于比较新的事物。近几年,电子烟在国内逐渐流行,被一些年轻人当成潮流,并成为产业风口。由于烟雾是雾化而非燃烧产生,电子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传统烟草的替代品。不过,从央视的调查结果来看,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至少没有电子烟生产厂家宣传得那么健康。
电子烟行业缺乏有效监管,首先体现在宣传误导上。例如,不少销售者打着“只解瘾不上瘾”的旗号,甚至声称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但是,这改变不了电子烟本质上还是烟,且包含尼古丁等成瘾、致害物质的事实。一些生产厂家,还将不吸烟人群当成潜在用户,戒烟可以说只是个营销幌子。另一层事实是,一些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跟风成为电子烟烟民。
其实在这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得出电子烟危害公共健康的明确结论。然而,由于是新兴行业,目前电子烟行业还缺乏比较系统的法律规范,以及统一的生产标准。电子烟市场乱象重生,比如宣传误导、含量超标等。这些问题,与行业监管的滞后息息相关。
市面上,大部分类别的电子烟并没有像传统香烟那样,采取特许经营制度,而是在电商平台上可以直接买到,没有什么门槛。此次3•15晚会曝光后,京东屏蔽了电子烟的搜索。但直接搜索相关品牌,仍然可以找到产品。过低的销售门槛,正是青少年能轻易接触的原因。
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吸烟,不过电子烟衍生的问题,除了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外,还涉及二手烟这种典型的公共场所负外部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关于电子烟的投诉,同样在不断增加。对于传统烟草,很多城市都有明确的控烟限制,在“带顶带盖”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这些禁烟规定,是否包括宣称无燃烧烟雾的电子烟?
2010年施行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明确将电子烟列入禁烟范围。《条例》指出,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监督管理活动遵循加强引导、限定场所、单位负责、严格管理的原则。今年2月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吸烟的概念扩大为使用电子烟或者持有点燃的其他烟草制品。首都北京,也正在探索禁电子烟的可行性。然而,对大部分城市来说,目前关于公共场所电子烟的监管都处于空白地带。
一边是电子烟的监管真空,另一边是行业的高速崛起。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烟产量约5.94亿支,同比增长率达108.42%,预计2020年将达36.22亿支。与此同时,是各路资本的快速切入,试图占领这个比较前沿的产业风口。
在电子烟如野草般疯长的前提下,央视3•15晚会无疑是提了个醒。标准不明、监管滞后,很可能衍生出诸多危害尤甚的乱象。所以,电子烟的成瘾性、危害性到底如何,是否该被纳入禁烟范畴,市场准入门槛和销售门槛该如何设置,这些都得有系统的研究。总之,对于电子烟这种新兴事物、新兴行业,系统监管宜早不宜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有必要设立尘肺病防治救治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