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 玉
据新京报报道,8月7日,有网友称,节目主持人涂磊在乘飞机时,用脚蹬着机舱。涂磊回应,他录节目一站就是一整天,腿部有轻微静脉曲张,医生说要把腿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当时在旁没人的情况下,换一次性拖鞋抬脚。他表示,此举确实不雅,接受公众监督,“是错就认,对不起”。
“乘飞机脚蹬机舱”尽管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却仍极大冲击了主持人屏幕里所建构的形象。事件闹大之后,当事人迅速灭火。诸如“静脉曲张,抬腿回血”的回应,似乎颇能自圆其说;而“是错就认,对不起”的态度,也算是真诚恳切了。
的确,“坐飞机脚蹬机舱”之举不妥。但此事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这一做法,到底是什么性质、多大程度上的“坏行为”?有网友就说了,“公务舱第一排穿拖鞋顶墙难道不是常规操作”……对于同样的做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接受和评判标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很多时候,那些在生活中常有瑕疵的“差不多先生”,往往会以完美主义逻辑去看待与要求他人——试问,我们是否对名人太苛刻,对他们的“过错”太亢奋了呢?很长时间以来,公共人物热衷以各种方式堆砌人设,而大众则执着于收集各种蛛丝马迹来将之拆穿。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防,共同贡献了娱乐产业下永恒的谈资。
当我们谈论“主持人坐飞机蹬脚”,到底是为了倡导文明与修养,还是只是为了享受“鞭挞名人”的快感?舆论的焦点集中于涂磊,而非“乘飞机礼仪”,这本身就是令人遗憾的。
唏嘘“涂磊也就那样”,与探讨“坐飞机应该怎样”,完全就是两回事。此前很多次,网友们逮住公众人物细枝末节的“过失”穷追猛打,但之后,并没能将其转化为被普遍遵守的文明共识与行为规范。当批判名人“不文明”不能提升文明,所谓的“热议”本质上还是一种八卦式喧嚣。有意义的网络监督,除了指摘他人,也应包含自我启发的一面。投入太多热情“对人不对事”,从不会让状况改善。
坐飞机脚蹬机舱的涂磊,的的确确做错了。作为当事人,他除了解释、道歉,也许再也无法做的更多。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能以此为鉴,以同样的标准来文明乘坐飞机呢?(然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