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人都想做社交,社交不止“人与人”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人人都想做社交,社交不止“人与人”

来源:光明网2019-10-28 16: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阅读提示人人网归来,你找回旧密码没?

  光明网评论员:网络社交,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起社交平台的起源,人人网肯定算一个。近日,全新的人人App 1.0.1版本正式在App store上线。这款App的介绍栏中写到:“人人是中国最悠久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从2005年至今,有10亿注册用户,百亿动态和照片,承载了无数人青春校园的记忆。”网友似乎并不买账,称其“大打情怀牌”。

  一些老用户输入自己的基本资料后发现,在“你可能认识的人”里,除了老同学,还有一些娱乐明星。“我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呀?”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老用户,登时觉得有些尴尬。更糟心的是,点开某明星的个人主页,评论区充斥着各种小广告,让用户有一种街头电线杆的既视感。这类体验,似乎已回不到从前。

  在吐槽之余,还有网友试图“揭露真相”:这些明星的动态基本上都是2016年以前的。如果所谓的创新仅仅是遗迹从网站搬到了App,那这样的“人人”,又如何谈得上重生?搬过来的只是躯壳,而产品的灵魂却需要用心培养,它不仅来自创意,更来自细微之处的用心。

  同样因不走心被网友吐槽的,还有前不久新浪微博公测的社交产品“绿洲”。“绿洲”界面神似Ins,内容接近小红书,甚至因为图标设计涉嫌抄袭而不得不临时下架并致歉。曾经辉煌过的想打怀旧牌,饱受诟病的想打创新牌,但整体看起来,似乎都缺乏足够的诚意。

  在道歉信中,“绿洲”解释称,仙人掌图案也是他们的主要设计思路:“现在的社交网络里,大家都跟沙漠里的一群仙人掌似的,太孤寂,又浑身是刺,我们需要一片清爽的绿洲。”只是,这么文艺的诠释又似乎忘了,“仙人掌”的图标设计和版权同样需要被尊重。

  因此,平台要做的不是给“仙人掌”拔刺儿,而是营造气候和土壤,让他们彼此独立、自由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平台重在打造生态,而不是一时的噱头、情怀,甚至是抄袭。它需要用户持久驻留、安心驻留,并心怀期待。换句话说,社交平台是养成系的产品,有一个诞生、发展、完善的成长过程。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和周边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了,与之相对应,一些公号文章的打开率也越来越少了。这种现象,既是事物发展必然历经生老兴衰的客观规律,也是用户生活习惯和心理变化的内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交,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交群体。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是不变的,那就是做社交必然需要走心和诚意。

  正因如此,即使是在社交领域坐第一把交椅的微信,也不乏诟病。不久前,媒体才爆出花几十元就可以打造朋友圈高端人设的离奇产业链。当朋友圈也可以“精装修”时,其就在逐渐迷失。现在的网络社交,已经被附加了太多东西,而这些内容,很多指向了虚伪而不是真诚,指向了商业而不是生活,指向了生意而不是社交。

  当然,做社交没问题,推陈出新也没问题,只要用心细分用户和场景,社交领域仍有广阔的前景。但关键是,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拿用户当道具甚至工具。社交是最脆弱的刚需,但又是最具潜力的市场。它需要的,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懂人心、又懂人性的设计。一些产品的设计者不应总想着如何去撼动现有的格局,而要思考如何打动用户。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打5元麻将被拘案”到底有没有隐情

人人都想做社交,社交不止“人与人”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