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光明网评】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首页> 时评频道> 大家谈 > 正文

【光明网评】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11-05 15: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伟锋

  中国声音,世界关注。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发出开放合作的主张,输出共同发展的动力,作为展示中国对外开放成果的窗口,进口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发出的中国倡议,更是为全球化经济奏响了时代强音。

  作为大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始终有着冷静探索和客观观察。正如他在主旨演讲中所说,“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认清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是战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宏观前提。中国对外开放,正是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国与国之间不断对外开放的历史。无数事实已经昭示,唯有对外开放,才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才能契合各国追求发展的共同愿望。然而,各个国家发展终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国家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总担心别人“分肥”自己的发展红利,于是贸易壁垒搭起、单边主义盛行。把门关起来的逆向操作,只会拉开距离、产生摩擦。这个宏观语境,就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引用的佳喻,“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

  “执大象,天下往。”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发展成果与各国人民共享,一直是中国践行的理念和目标。不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在地处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就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互惠互利、携手共赢的公共产品。不断创造机会,让自家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诚心实意让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起来的发展红利和诸多机遇,这样的大国所发出的倡议,怎不会“响应者众”?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对外开放的举措,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同样惠及全世界。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再把镜头拉得更远,世界500强企业已有约490家在华拥有投资项目,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中国利用外资连续2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作为全球发展卓越的贡献者,中国始终打开自家大门,不断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让世界人民享受更多的中国红利。

  “中国平台”共享发展成果,“中国行动”彰显大国担当。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现如今正逐渐成长为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在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中,“开放”高频出现,这清晰地表明,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在本届进口博览会上,3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参展企业,将集中展示商品、技术和服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本届进口博览会,将充分印证这一点。(谢伟锋)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