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细则,让反家暴落地有声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细则,让反家暴落地有声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12-05 18: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讲师 刘永廷

  连日来,“家暴”新闻不断被爆出,再次成为人们集中关注的热点。但反家庭暴力不应只是一阵风,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一种长期的、始终的关注。

  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地各相关机关防治家庭暴力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部分地方也积极出台地区性的反家庭暴力实施办法或者条例,来具体落实细化其相关规定。但纵观推进成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具体的制度操作及落地方面还需加强。

  可操作性的制度落地,执行才有力

  《反家庭暴力法》总共38条,其中规定的一些防治家庭暴力的重要制度、规定都比较笼统、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行政告诫是《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度创新,但其对行政告诫的规定的适用条件、其与治安处罚适用条件的区别、行政告诫的程序、行政告诫书的样式、告诫后的回访、告诫后行为人再次施暴的处置措施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情况就导致基层公安民警在实务中缺乏执法的具体依据。

  再如,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将庇护场所定义为“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但没有明确界定有关庇护所的设置标准、工作原则、申请庇护、脱离庇护条件、庇护期限、日常管理等内容。由于法律对庇护场所的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实践中有的地方将庇护所设置在老人院,有的设置在区县的民政社会救助站里。这样的庇护所,在保护受害人人身安全方面的效果令人质疑。目前庇护所的入住率非常低,有的基本处于空置状态,对庇护所的功能定位也比较偏窄。比如在庇护所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心理干预、社工介入、方便受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居住需要等功能被忽略。

  多机构合作干预,各司其职才有联动效力

  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隐蔽性、反复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妇女和儿童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受害后产生的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任何单一机构都无力承担所有干预工作,无法满足受害人的多样服务需要。而多机构合作的工作机制可以依照工作流程迅速聚集起各种资源满足家暴受害人的需要,例如保护令、告诫书、庇护中心满足安全需要,伤害鉴定满足证据需要,法律援助满足诉讼需要,慈善救助满足资金需要等。

  根据各国反家庭暴力的经验,家庭暴力防治需要多机构合作干预,但目前来看,国内多机构合作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第4条)。但从性质上看妇儿工委只是一个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机构,法律虽然明确了由其牵头开展反家暴工作,但对其在多机构合作机制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主导作用,可以支配哪些资源,拥有哪些具体权限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规定。面对具体个案和具体问题,如果主导机构缺位,各部门被动等待,多机构的合作就无法实现,或者会流于形式。一些地方虽然创立了自己的多机构合作模式,如湖南的多机构联席会议、山东将家庭暴力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等,都在为多机构合作搭建平台,但这都是地区尝试,尚未有全国的统一制度出台。《反家庭暴力法》没有明确上述多机构成员单位如果违背应当履行的法律职责,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多机构联动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从法理上讲,一个法律行为,有假设就必须有制裁,否则假设就形同虚设。

  加强反家暴专业知识培训不可少

  目前来看,反家庭暴力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反家庭暴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受害人遭受家庭暴力后首先的反应就是找警察,警察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后续的工作进程,是否构成家庭暴力,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是否需要其他机构的介入和干预,往往需要借助于警察在现场的判断。没有经过专门的反家暴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警察往往将家庭暴力和一般家庭纠纷混同,多以民事调解来处理,容易导致不良后果。2019年6月7日山东滨州阳信县16岁的初三女孩杨瑞立被亲生父亲杀死,其父之前一直存在对杨瑞立及其母亲的家暴行为,杨瑞立及其母亲多次报警,当地警方却往往以调解结案,并没有启动行政告诫程序,更没有启动多机构合作来干预家庭暴力。

  当然,除上述问题外,在实施《反家庭暴力法》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也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比如,《湖南省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团体、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心理辅导、家庭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这对于预防家庭暴力是非常积极的。

  综上,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制约甚至影响着反家庭暴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因此,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细则,从全国范围统一防治家庭暴力的具体措施和执法标准,避免地方立法的立法层级低、立法资源有限等限制,从而,让《反家庭暴力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刘永廷)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