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玉龙
临近过年,“年味儿有没有变淡”的话题总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其实,许多‘老年俗’并不是消失了,只是逐渐生长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模样’,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新年俗’。”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民俗学者朱羿对北京晚报记者说。
事实上,每到年关,类似的“年味儿是否淡了”话题,都会引人关注。以今年为例,“小时候和长大过年的区别”“怎样过年才有仪式感”“向往的年味儿是什么”等话题就在春节前夕先后登上热搜话题榜。毕竟,传统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更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
不必讳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许多“老年俗”已经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甚至有的“老年俗”已经成为人们只能盘点的记忆。但是也应看到,许多传统年俗并不是消失,“只是逐渐生长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模样’,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新年俗’。”旧年俗式微,新年俗崛起,是时代发展使然,对此也无须耿耿于怀。
以民俗学者所举的“踩岁”老风俗为例,一到过年,民间有守岁、压岁和踩岁习俗,除夕子夜时,孩子们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纷纷到屋外去踩芝麻秆儿。寄寓着去除秽物,神清气爽的意义,更有着芝麻秆儿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然而,现在城市中庄稼已经很少见了,即便在农村也少有芝麻,这个老年俗也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条件的转变而消逝在人们的视野。
但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文化,也有一些新年俗在焕发活力。在手机、网络和年轻人的生活里,年俗悄悄改变了“面容”。“五福集齐了吗?有没有多的敬业福?”“多一张头条卡和西瓜卡,换皮皮虾”“点赞中国还差个‘点’,谁能送我一张?”一年一度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红包大战”,也成就了当下的“指尖新年俗”,未尝不是好事。
除去参与网络红包大战,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家人同看老电影……这些互联网时代在春节期间兴起的风潮同样可以称得上是“新年俗”。另外,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用旅游的方式过年,此前携程发布的《2020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就显示,今年春节长假预计将有4.5亿人次出游。而这样的“新年俗”,同样能够让诸多家庭过一个幸福年。
当然,有了“新年俗”,也不能遗忘了旧年俗中的“精华”。毕竟,过年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华传统习俗,让其他深蕴传统文化内涵的“老习俗”传承下去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全社会都对传统文化和节日提起重视,用实际行动留住传统年味。例如,春节期间北京市市政府就采用“互联网+文化”的方式向市民发放了多处庙会的30万张门票,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