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国际关系学者 钱 镇
2020年2月5日,隶属于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亚洲、太平洋和防扩散委员会就新冠肺炎疫情举行听证会。兰德公司高级政策研究员杰尼弗·布伊(Jennifer Bouey)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高级学者詹妮弗·纳佐(Jennifer Nuzzo)博士以及曾担任美国埃博拉病毒疫情政府协调负责人的罗纳德·克兰(Ronald Klain)在听证会上发言。他们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现状及对美国的可能影响,批评了美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态度,提出要与中国加强合作。通过他们的讲话,不难看出,在美国社会内部,不乏对中美友好持积极态度的人士,在共同战疫中,强调共同利益,团结并壮大这股友好力量,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三位发言人从专业角度介绍了疫情及其后果。纳佐曾与同事于2019年发布了首个评估全球195个国家的卫生安全状况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她提醒美国政府,要为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做好准备。她指出:与疫情来势汹汹的态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在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资源和能力等方面普遍准备不足。紧急事件发生时,对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使用情况也不如人意。
疫情和美国有多大关系呢?曾担任美国埃博拉病毒疫情政府协调负责人的克兰评估说,新冠病毒对美国的威胁似乎不太严重,但事件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及早防范是划算的。“在所有可以迅速和意外地杀死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的事中,流行疾病也许是最有可能做到的,也是投资最少可以预防的一种。”近来,美国公众对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特别关注,所以,美国政府应该采取行动。
布伊是流行病学家,研究重点是全球卫生与健康战略,参与过美国和中国多项有关全球卫生安全议题的研究。她的发言聚焦中美关系,就中美两国卫生安全议题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合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在短期内,要援助,要减少歧视,要加强合作。她肯定了美国卫生界人士主动援助中国的做法。
布伊指出,在这个紧张、敏感的时刻,美国政府应该努力减少对来自中国和武汉的人群的歧视和不友好姿态。这一主张,得到其他两位发言者的支持。纳佐批评了美国政府拒绝向中国游客发放签证的政策。认为这个办法是无效的。她解释说:病毒隐秘且快速的传播,从其他国家赴美的人也可能携带了病毒。全球病例数在持续增加,所以仅以是否来自武汉或中国作为检测旅客的标准可能不再有效。克兰批评了在美华裔受到歧视甚至骚扰、虐待的现象。
布伊还强调,中美两国要加强抗击疫情上的合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合作,制定可能的合作计划。因为目前困扰着中国、也影响到美国的疫情,将来也可能影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没有能阻止病毒传播的卫生保健系统。
纳佐进一步阐述了与中国合作对话的意义。一是确保继续获得数据。旅行禁令可能令相关国家不愿接受美国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前往,不利于美国人追踪了解核心疫区的相关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下一步行动的指导。二是确保关键的医疗用品供给。中国是医疗防护用品的主要生产国,是许多常用药品的原材料产地,美国的疫情响应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医疗用品。中国抗击疫情实施的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措施,会影响生产制造,这会影响到美国。她举了个例子:受非洲猪瘟影响,中国猪的数量减少,结果美国就出现肝素短缺。所以,纳佐建议,美国应该帮助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确保中国的医疗防护用品等的生产和供应链不受影响。
布伊提出的中期和长期建议意义更大。她提出,美国政府应构建现实的、连贯的美中在全球卫生领域开展协作的政策。她回顾说,SARS爆发以来,中美并肩努力,收到了共同受益的效果,她据此提出了长期政策建设,即:借贸易战第一阶段的解决之势,重启美中经济、外交和安全对话,通过中美两国在全球卫生和流行疾病预防方面的合作,让双方受益。
布伊等三人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基于专业,比较客观,对中美关系的建议,很富于建设性。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让美国感到压力,感到威胁,两国关系竞争和对抗因素上升。美国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累积,更是让某些美国人迁怒、怪罪他人,特别是中国。特朗普执政以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2017年,特朗普公布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把中国列为对美国的最大威胁。随后,中美两国部分脱钩似乎正在成为现实,而且范围继续扩大。中美关系的剧烈震荡,影响到两国,波及到世界。
这次疫情发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疫情做出过激反应,包括第一个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全面限制措施,一些反华势力借机抹黑中国,甚至利用疫情对中国进行种族主义色彩的攻击。然而,三位专家在听证会上的发言有力地说明,即便奉行“美国第一”的政策,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也有必要加强中美两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
正是因为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关系一度发展得很好。上世纪70年代,因为抵制苏联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的共同利益,在两国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的推动下,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和和平演变政策,中美关系转冷,911事件让美国尝到恐怖主义猖獗对美国的威胁,反恐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这时,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这再次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联合反恐有效地遏制了恐怖主义在全球的蔓延。两次合作都让双方受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在此过程中,也加深了相互了解及在各领域的合作。
现在,人类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高风险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着众多共同的威胁和挑战,这次疫情的爆发再次给人类社会敲响警钟,全球在应对公共卫生的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新冠肺炎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但病毒没国界,它的蔓延,美国没法置身度外。
正因为如此,尽管美国政府总体上对华仍持敌对态度,包括总统特朗普、国务卿蓬佩奥在内的美国政府官员仍纷纷表示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并提出提供相应的援助。国会听证会上,专家对加强中美两国在卫生领域合作的建议,更是表明,在美国社会,不乏有远见的有识之士。
所以,尽管美国把矛头指向中国,中美关系转冷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但这并不会导致两国完全脱钩、彻底对立。
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国家间的合作变得更为重要。所以,在中美两国某些领域脱钩的情况下,有的领域不仅不会脱钩,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强合作,比如公共卫生领域。
在克服了疫情初期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后。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有不少可圈可点的表现。包括:对人员流动的有效管控,全社会的动员能力,各省区对疫区的支援,医务人员和科学家的出色表现。这些都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要争取做得更好。把抗击疫情的事情做好,有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朋友,更好地遏止反华、仇华的逆流。
历史经验表明,中美两国能在观念、制度、利益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的情况下,找到并强化共同点,以此推动两国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利益,鉴于两国的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对全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也是好消息。(钱 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