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仅半数大学生能分辨处理标准,垃圾分类推广需长效机制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仅半数大学生能分辨处理标准,垃圾分类推广需长效机制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0-06-09 16: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唐 伟

  据媒体报道,尽管垃圾分类条例在当地实行已将近一年,但家住陕西西安的大二学生范某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掌握依旧不足,“分类时会犹豫,判断全凭直觉”。媒体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43.9%的大学生在处理垃圾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但完全掌握垃圾分类标准的仅有4.6%,42.3%能分辨大部分,43.4%表示部分能分辨,9.7%表示基本不能分辨。

  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但仅半数能正确辨别,两组数据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连学历较高的大学生,都无法正确辨别和执行垃圾分类标准,那么其他群体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4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5.8%的受访者非常了解并知道如何正确分类,42.1%的受访者知道一些但对如何分类不是很清楚,另有2.1%的受访者听说过但完全不知道如何垃圾分类。北京市相关机构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虽然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2成。

  作为全国首批八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在2011年就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地方性专项法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7年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但若以居民的识别率来说,先行地区并没有形成先发优势,市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参与度、识别率和准投率处于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之前的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垃圾分类的体系未完全建立,从前端到末端未形成有效闭环,获得整体性提高。另一方面说明长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顽固性,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的无害化处理。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存放、运输、处置的闭环流程中,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度与准确率,对后续工作的能效具有基础性作用。垃圾分类处理若无公众参与,仅靠相关工作人员现场督导和二次分拣,不仅人力成本巨大,也难以实现全覆盖。因而,提高全民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有效增强垃圾分类标准的辨识度,关乎到垃圾分类的执行力和终极成效。

  垃圾分类既要从娃娃抓起,又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因而不仅需要“大手牵小手”,更离不开“彼此共携手”。尽管垃圾分类处理已倡导多年,在一些城市也开展了较长时间的试点,不过无论从居民意识还是行为习惯方面,都远远未能达到预期,足以说明既有的推广策略与办法相对低效,有待于不断改进和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坚持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做到先易后难,从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开始,逐步培养大众的意识与责任,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其次,要做到分类实施。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对宣传普及和推广落实的要求也有差别,比如老年群体在接受度上相对较慢,应当反复引导并做好日常矫正,必要时要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采取上门服务,辅助其进行分类处理和投放等。

  再者还要方便适用。据反映,一些地方的分类垃圾桶的摆放和设置存在较大的不足,要么设置过于复杂增加了辨识的难度,要么设置过于简单造成了混装现象较为突出。有关部门还需要结合垃圾分类后续处置的能力、公众素质和需求满足等多种因素,最大程度实现方便适用的原则,实现聚合效应的最大化。

  最后需要约束促进。垃圾分类是公民应当履行的公共义务,除了柔性的引导和鼓励外,同样离不开强制措施的促进。在既有的法律和规则框架内,加大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也是推广垃圾分类的题中之义。除此之外,也可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平台,进行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普及,从而提高全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在全社会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唐 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准大学生“体验服”

  • 睡眠管理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