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砂砾满地跑。昔日宁夏的南部山区,风大沙多、土地贫瘠,由于远离黄河,缺少水源,这里因水而贫、因水而困,一度集中了宁夏80%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生态治理,是摆在当地群众面前的两大难题。
对于当地群众而言,生态与脱贫如鸟之两翼,哪一方都不可偏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脱贫致富,是宁夏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1997年,在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共建生态扶贫区的政策指导下,山区的首批贫困群众搬迁到了距离黄河仅20公里的地方,习近平同志为这里起名“闽宁村”。当时的闽宁村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滩,但经过专家论证,闽宁村所处的黄河滩区水土光热条件十分适宜葡萄生长。在黄河灌渠的浸润下,这里成为宁夏带头探索酿酒葡萄种植的地区。一棵棵葡萄苗让荒滩长出了致富的希望,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和人口的双增长。
2001年闽宁村升格为了闽宁镇,过去的单一葡萄种植,如今延伸出了一条涵盖葡萄酒酿造、葡萄园观光的优质产业链。当地居民从季节性种植变成了全年务工,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迁出去的群众建起了新家园,留下来的群众走出了新路子。固原市以农业增收为目标,创新实施了“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鼓励大家发展起花卉种植、景观苗木种植等产业。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4%提高到28.4% ,林业用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2.2%。当地人洒下勤劳的汗水,把荒山秃岭染成了绿水青山。“四个一”工程建起的试验示范基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带来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运输收入。在各基地务工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林草花木成了当地人的“绿色银行”,山绿与民富实现了共同向前。
如今的宁夏南部山区,林木丛生、花草丰茂,破屋烂衫的生活一去不返。今年,“宁夏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入选了联合国经典扶贫案例,这不仅是宁夏生态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有益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