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之朱
研究生“超长待校”十几年却始终无法顺利毕业,高校掀起“清退潮”,甚至有的一次性清退逾百人……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高校“超期硕博”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学资源被挤占、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引发社会讨论。
清退百余硕博的,是江西财经大学。2021年12月,该校一次性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113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其中超期最长的一人为2004年入学的产业经济学博士生,超期11年。而在此之前,2021年2月23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也公布了99名超期硕博生清退名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先后公布超过1300名拟退学研究生名单,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从8年至14年不等。
依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高校有权清退超期研究生。从杜绝教育资源浪费、维护学历学位严肃性层面看,也无可厚非。再宽容,也不能没有尽头、“超长待机”。毕竟,一读十四五年,迟迟难以毕业,很难让人相信此类读研者是在“一心向学”。
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不过,动辄清退数十、上百人,本身也暴露出当下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破解,则类似清退这样“多输”的局面,也不可能终止,这显然不符合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原则。
硕博研究生为什么不能如期毕业?这中间,有高校盲目扩招的因素,不少学校“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大干快上争取硕博点,但学生招进来了,师资、实验室等软硬件却跟不上,导致研究生毕业有心无力。一位名校毕业的博士生告诉半月谈记者,一流学科点的研究生导师通常每年招收2名博士、3名硕士,即使所有学生均正常毕业,在培养过程中也会出现1名导师同时辅导15名甚至更多学生的情况。如此批量培养硕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过于严格的论文要求,以及导师的个人因素等,都会成为硕博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的障碍。比如,以浙江大学为例,在读博士生需发表两篇SCI文章,且对IF有要求;武汉大学则需发表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学科不同要求也不同。而导师出于课题延续性的因素,也会希望学生延期。可以说,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以导致硕博研究生难以如期毕业。
也因此,治理硕博“超长待机”,就应该对症施治,而不能只剩下清退这一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还是要把好“入口关”,根据学校专业能力合理设置硕博点及招生名额,坚决杜绝跟风硬上的情形。对于大规模清退硕博研究生的学校,有必要启动对相关专业硕博点的评估,确无培养能力的,可取消资格或压缩招生名额。
另一方面,也要把注意力从注重结果逐步转移到结果与过程并重上来,建立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监测体系。硕博招进来了,就要悉心培养,理顺培养流程,避免一个导师同时带十几个、数十个研究生的尴尬局面。
此前有网友建议,实施硕导博导与学生双考核制度,将学生能否如期毕业与导师挂钩,这一建议表达了网友对负责导师的期许,不无可操作性,值得高校和主管部门思考。
硕博研究生是成人,也是学生,也需要具体的关怀。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前程,也是教育机构的体面。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这批本该是精英的人才不闻不问,甚至“放羊式管理”。(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