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延长产假不能政府请客企业买单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延长产假不能政府请客企业买单

来源:光明网2022-06-22 15:56

  【阅读提示湖南出台三孩生育政策:产假期满,可以请假至婴儿1周岁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湖南最新出台的三孩生育政策被热议。无论是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还是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等,该文件大致符合政策框架和人们的期待。不过,文件中关于产假政策的一条细节却让网友吵翻了天。

  该政策文件提到,“严格落实依法生育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产假外增加产假60天、男方享受护理假20天等制度。产假期满,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可以请假至婴儿1周岁,请假期间的待遇由双方协商确定。”

  不少网友吐槽,“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式的延长产假,大概率是单位不批,而且生育女性因延长产假而收入骤减甚至丢掉工作的风险也是难以承受的。还有部分网友则忧虑,这或加剧职场的性别歧视,让所有女性而非仅生育女性遭遇生育惩罚。

  原本为提振生育意愿、提升生育友好度的政策遭受如此质疑,或是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而且在社会讨论中,人们只抓延长产假这一条而不及其余,被认为是以偏概全,不过换个角度看,正因为在生育相关的整套制度和政策设计中,每个家庭尤其是生育女性自身对产假权益得失这一点上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才会对这一条不太贴合现实的政策集中提出异议。

  在网络评论中,网友给出了现实中可能架空这条政策的多种情况,试图证明这终归只能是“纸面上的权益”。对延长产假新规“不接地气”“没有干货”“想当然”的批评,投射了不同生活情境下的个体生育焦虑的情绪,不过也恰说明政府及社会对生育的支持尚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值。

  生娃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生育成本要社会共担,在人口议题显现度不断走高的今天,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自“全面二孩”政策施行以来,几乎各省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了产假,然而延长产假给用人单位所带来的用工成本的支出,比如为生育女性多缴纳的社保支出、替代性用工或调配工作量而产生的加班费等,基本上都需由用人单位承担。

  毋庸讳言,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家”单位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中因有一部分来自财政拨款,所以负担感较轻,相应的政策执行也较好。而对于非公企业来说,显然对此积极性有限,减少女性雇员招录或通过其他规避方式消化这部分成本,成为惯性做法。这也在事实上导致不同用人单位女性保护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存量的生育成本尚且没能实现社会共担,不同用人单位的权益保护尚且未能拉齐,湖南提出“请假至婴儿一周岁”的新政,进一步暴露了生育成本在用人单位和生育女性及家庭间“踢皮球”的赤裸现实——最终成本大概率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承担,并且引发了关于身份与阶层的焦虑及对立。

  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公务员等群体更容易享受到政策的好处。对于非公企业和那些连固定劳动关系都没确立的女性灵活就业者来说,很难不产生被剥夺感——前者对用人单位难就权益议价,后者则索性就根本不在该项权益保护覆盖范围之内。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允许女职工请假至婴儿一周岁,看似给与女性更多生育保护——至少政策出发点如此,然而在现实中,这或许进一步强化了生育女性作为育儿责任者和家庭照料者的角色形象,进一步坐实了她们“二等劳动力”的身份,结果就是让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而职业生涯遇阻、就业机会减少,也正是当代女性生育焦虑的一大原因。

  在生育成本谁来承担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彻底明确和厘清之前,推出各种眼花缭乱的生育假期,如“陪护假”“育儿假”“护理假”等,注定只能热闹一时。相比吸引眼球的这假那假,人们更期待具体的分担生育成本的设计。如舆论声量一直很高的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减轻用人单位生育成本,而不能总是政府请客、企业买单。

  只有实现公平合理的生育假期成本共担,用人单位才有积极性和动力将女性权益保护落到实处。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基于性别平等、男女共担家庭责任的理念设计生育假期,也才可以依附,并最终导向更为宏阔的社会发展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从关于毕业服的争吵里,看见“自卑”与“歧视”

光明网评论员:延长产假不能政府请客企业买单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