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温热浪之下,不妨多点人性化政策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高温热浪之下,不妨多点人性化政策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7-13 15:44

  作者:任冠青

  “我就是行走的流汗机器”“不开空调真的会谢”“坐标浙江,热得要烊掉了”……最近,全国多地的持续高温天气激发了网友的讨论热情。今天,江西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应对高温天气,将有55个及以上县(市、区)出现37℃以上高温;上海中心城区、浦东、嘉定的部分地区今天的最高气温将达40℃,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更新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浙江昨日高温再升级,三地气温突破41℃,46个县市区超39℃……

  极端天气的出现也许无法改变,但科学应对和人性化措施却必不可少。面对持续高温天气,能否及时监测预报,做好风险研判,并对生产生活秩序作出妥善安排,考验着各地的应急管理能力。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与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相比,极端高温天气的“杀伤力”似乎没有那么大。可实际上,温度的反常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同样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据报道,最近,浙江、四川等多地就出现中暑送医患者,一位车间工人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死亡。医生指出,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做好与高温天气相关的防旱减灾、生产预警、用电安全、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工作,绝非“可有可无”的小事,需要更为妥善、科学的统筹安排。

  这其中,做好一线工作者的劳动保护至关重要。前几天,一组高温下工作的新闻图片让很多网友感到心疼:热着冒汗的摊主、在工地里奔跑的工人、在烈日下作业的环卫工人、骑摩托飞驰的外卖小哥……在这些“热到让人怀疑人生”的日子里,他们选择坚守岗位,这些付出应当被看到、被尊重。落实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是对其辛苦付出的基本尊重。

  做好高温天气下的劳动保护,首先意味着更舒适的作业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作业安排。对企业来说,利用科技赋能,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在高温工作环境中设立必要的休息场所等,能够大大降低劳动者工作时的不适感,避免中暑等情况发生。灵活安排室外作业时间,设立合理的轮班制度,适当调整劳动强度、避开高温时段等,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温劳动危害。

  而且,户外工作者的特殊付出应当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高温津贴应该被足额、按时发放。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的高温津贴数额。

  但在一些地方,仍会不时出现拖欠津贴、以饮品等代替津贴发放的不当做法。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劳动者辛苦付出的漠视,也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违背,劳动监察部门也应及时检查、处理。对于频频出现的克扣津贴乱象,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拓宽举报渠道,让劳动者的维权之路更加畅通,督促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了核酸检测员等新型高温户外作业者,对他们的权益保护不该成为“盲区”。有人就注意到:看到有的核酸检测员一脱防护服全是汗,有的身后贴着一块冰袋,都觉得他们好辛苦。对此,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尽量给核酸检测员安排上降温设备,合理调整核酸检测时间。在高温“蒸烤模式”下,持续在户外工作的劳动者都不容易,人们彼此间也多些理解、少些苛责,才更具温情和善意。(任冠青)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