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准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准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8-18 17:31

  作者:张田勘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示了《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指南》(简称《指南》)等9项行业标准报批稿。《指南》提供了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对象、工作程序、现场测量和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指导。

  减少水下噪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

  中国拥有全球10%至14%的海洋生物物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逐渐短缺,开发海洋的热度逐步升温,海洋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而海洋生物会通过发声和听觉进行觅食、求偶、沟通,而且,海洋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回声定位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感知外部环境等。一旦人为水下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指南》对人为水下噪音进行了定义——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并在海洋中传播的噪声,包含涉海工程建设中的水下爆破、水下打桩、水下凿岩、水下气枪阵列、水下疏浚、人造声呐等产生的噪声。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标准。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噪音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美国联邦噪声研究的一个项目集中于北大西洋的航运业对鲸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个项目绘制了20多张噪声地图,噪声强度等级依次划分为红色(最高,115分贝)、橙色、黄色,然后是绿色和蓝色(最低,40分贝)。北大西洋的噪声地图显示,上层水的噪声大部分是橙色等级。

  这些噪声,是需要减少或被禁止的。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就发布了减少商业航运水下噪声和保护海洋生物的指南。其中,要求船舶应设计和选择螺旋桨以减少气穴现象;船体形状及其附属物应设计成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应考虑船载机械以及适当的振动控制措施,船体设备的正确位置以及基础结构的优化等。

  鱼类的内耳能够感觉到16-300 Hz的振动,内耳中的耳石能够辨别声音振动的方向。部分鱼的鱼鳔和韦伯器官对声音较为敏感,感知的噪声范围更广。大多数鱼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50-1000 Hz之间,少数鱼类能听到高于3 kHz的声音。例如我们常见的鲫鱼,声音敏感频率为800 Hz,最低阈值为70±0.84分贝。人类水下活动产生的噪音,远远高于鱼类听觉。采用水下爆破清理航道时产生的噪声声压级能到达190分贝及以上,航道噪声,声压级在150-200 分贝范围内。

  2021年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7次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研究表明,相关水域的水体噪音污染导致鲸类发生听觉损伤是引发我国浙江沿海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这样的研究,《指南》提出相关标准,可从如何避免对鲸的轻微行为干扰,到避免鲸的听力暂时性损伤至物理损伤或死亡,提高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为近海(岸)、岛礁和深海等工程建设影响评价、海洋生态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

  当然,在这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海洋生物,以及不同的人类活动形式进行更多研究,以获得更精确的和全面的评价人为水下噪音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标准。

  海洋风电场以及其他一些行业,如航运、渔业企业和个人行为等,也在不断制造水下噪音。如今,全球90%的货物都是通过船舶运输的。大量的船只产生的人为噪音不仅覆盖了海洋的自然声音,而且产生10Hz和1kHz之间的低频声音可以在很远的距离进行传播。针对这些人为噪音来源和行为,都应当有一个对海洋生物的评价标准,以便把这些噪音控制在不影响或较少影响海洋生物的范围内。(张田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