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到底有多重要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到底有多重要

来源:光明网2022-08-19 17:26

  【阅读提示《小说月刊》回应提醒作者加双引号:不加引号给编辑造成麻烦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文学界出了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8月17日,吉林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在自家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则通知,全文如下:

  各位作家朋友,自今日起,向《小说月刊》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到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例如:他说:“你好,什么时候到的?”,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请知情!

  通知一板一眼地做示范,宛如一堂语文课。虽然冒号套冒号,问号、双引号连逗号的方式,看得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但不难想见编辑的苦心,实在是希望广大作者好好用标点,给编辑省点心。

  正如之后《小说月刊》的解释:“现在很多作者写稿都不加双引号,杂志社这边改稿子改不过来了,给编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这边实行校对三校制度,不加双引号会让校对很为难,也影响效率,所以发了上述通知。”

  按道理,杂志社如觉得稿件不合规范直接毙稿即可,但杂志社却一本正经地发了通知,说明不规范使用双引号的作品可能实在太多,一律毙稿的话怕是连杂志出版都成问题。可见这种现象的普遍,不规范的标点使用习惯,从少数成了多数,成了一种“主流”。

  遵照规范使用标点当然是必要的。规范使用语言及符号,是文字有效交流的基础。古代没有规范标点,很容易造成对某句话的理解莫衷一是的问题。当代既然有了规范的标点用法,当然还是要遵从,以便语句更加清晰。

  规范、标准、相对保守,恐怕是语言学话题里最常见的一种意见表达了。在类似话题上,总有很多意见指出,人们要尊重语言规范、不要随意变动云云。但有意思的是,标点符号的出现,恰恰是对传统语言习惯的创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典籍是没有统一、规范标点的,就如韩愈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断句是要专门学习的知识。古代学子练习断句,恐怕比当代杂志社编辑心累多了。

  标点谈不上“几千年的传承”,而是近代以来为了文化普及、方便普通民众阅读才创造出来的事物。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首次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之后知识届广泛号召使用标点,遂逐渐有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可见,标点最关键的价值指向,其实就是方便交流、便于理解,标点符号的演变大概率也会朝着这个方向。

  《小说月报》的通知,倒是把一种规范和习惯的角力突出了。尤其是网络时代,这种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比如力求迅速、清晰的网络表达,其实早就开始突破传统的语言文字规范了。比如开头不空格、段与段之间空行、表情包的穿插使用,很多规范早就跟不上了。

  杂志社的通知,以一个纸质刊物的严谨,在力求维护一种“规矩”。这种坚持很可贵,在人们习惯电子化阅读的网络时代,甚至显得有些悲壮。但标点符号未来的面貌,人们的语言习惯演变成什么样,谁拥有最终的定义权,这些显然比一纸通知要复杂得多,也更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村里的新农人,来了还要留得住

光明网评论员:“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到底有多重要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