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防范微塑料的全面渗透迫在眉睫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防范微塑料的全面渗透迫在眉睫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9-26 14:59

  作者:张田勘

  近日,微塑料的相关新闻屡见。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年多来对奥塔戈海岸10种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155条海鱼研究发现,75%鱼体内含有微塑料,每条鱼平均检测到含有2.5个微塑料颗粒。学术期刊《生物风险》(BioRisk)杂志网站近日发表了斯洛伐克普雷舍夫大学一个团队的研究结果,植物叶子上的水中有微塑料——起绒草叶腋形成的小水坑中每毫升有101-409个微塑料。9月19日,有国内媒体报道了美国化学协会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研究小组的实验室结果,微小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肝脏和肺细胞,扰乱器官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微塑料无处不在,它已被研究证明存在于山川、河流、土壤,甚至是食物、蔬菜、饮水和人类、各种生物的肠道、血管、血液中。

  2019年,一份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估算,每人平均每年至少要从饮食中摄入5万粒微塑料颗粒,而且呼吸摄入的微塑料数量也类似。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荷兰莱顿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发现,微塑料从莴苣和小麦根部渗透进植物,然后再向上传递到地上可食的植物部位。

  这些研究初步揭示了蔬菜水果中的微塑料来自何方,但食物和水中的微塑料进入人体,会不会给人类带来健康危害呢,研究正在一步步揭示。一项发表于美国化学协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和肺细胞暴露在更多的纳米塑料中时,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和不同数量的核苷酸、核苷、氨基酸、多肽和羧酸,这表明两种细胞的多种代谢过程受到了干扰,线粒体通路似乎出现功能障碍。这些结果提示,虽然接触微塑料不会杀死人类的肺和肝细胞,但可能会破坏其代谢的关键过程,对器官造成负面影响。

  新的研究也再次证明,微塑料可能对人和生物造成健康危害。2021年,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环境与研究》发表相关研究,发现体内微塑料含量升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2022年3月,《环境国际》发表了一篇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的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77%)的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如果它们在血管中积累更多,有可能堵塞血管,引发心血管病。

  对于农业和作物来说,由于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微塑料,减缓了它们的生长,使得植物根部较短且整体较小,也可能影响收成。因此,微塑料的警钟越来越响亮。

  对于微塑料,除了持续研究以监控其可能造成的健康和生态危害外,还需要特别重视减少使用塑料产品,从而减少微塑料的产生。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部分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而在生活上,从自身出发,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塑料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外卖盒等,做好垃圾分类等,也能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和对人类、生物、生态的危害。(张田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