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张爱玲的“京剧味道”
首页> 时评频道 > 正文

张爱玲的“京剧味道”

来源:北京晚报2022-10-04 10:08

  作者:彦晶

  “平剧圈里有张腔(张君秋),上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小说界也有张腔,肇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学者王德威在总结张爱玲对民国文坛的影响之时,曾将张爱玲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做类比。这是因为二人同样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对于前辈旦角艺人来说,张君秋先生在唱腔和演唱上都有很多突破,而作家张爱玲,则凭借细腻深刻的文笔和特立独行的作风,以《沉香屑·第一炉香》甫一“出道”,便博得广大读者的欢迎,恰如京剧演员,一个亮相,满堂彩。

  平剧,即京剧,因北京旧称北平,所以京剧在民国时期曾被称为“平剧”。张爱玲的成名阶段,正好赶上了京剧的黄金时期,虽然她在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说,自己对于京剧,只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但其实张爱玲很爱看传统戏曲,也看了不少京剧剧目。不过,她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四大名旦新戏的霸业、流派表演层出的风华,而是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记录下了对演唱者的观察、表演的感受以及剧本的解读。如果将张爱玲的小说与京剧艺术对照,更能在其看似不同的脉络与肌理间,找到丝丝缕缕的共通之处。

  浪漫主义式的反抗

  二十世纪前半,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遭遇灭顶之灾,继承了民间文化传统的京剧却臻于鼎盛,流派纷呈,人才济济。以1947年出版的《大戏考》(十八版)为例,这本书是当时流行唱片的唱词曲谱选集,目录中唱片唱词内容共分为十六类:(京剧)老生、(京剧)武生、(京剧)小生、(京剧)花衫、(京剧)老旦、(京剧)大面、(京剧)小丑、大鼓、河南梆子、越剧、绍兴戏等等,其中没有收录士大夫气息浓厚的昆曲唱片,而京剧的一个行当,却能与一个剧种并置,整体占据了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还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流行歌曲,京剧在当时之流行可见一斑。

  张爱玲喜爱京剧,也深知其中的复杂,“就连几件行头,那些个讲究,就够你研究一辈子”。她老实承认了自己“外行”的身份:“演员穿错了衣服,我也不懂;唱走了腔,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打武,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玉色袴管里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还有那惨烈紧张的一长串的拍板声——用以代表更深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的一身冷汗,没有比这更好的音响效果了。”

  关于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大戏,张爱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新兴的京戏里有一种孩子气的力量,合了我们内在的需要。中国人的原始性没有被根除,想必我们的文化过于随随便便之故。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找到中国人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她认为,中国的悲剧是热闹,喧嚣,排场大的,而京戏里的哀愁,正有着明朗、火炽的色彩。

  抗日战争中,上海一度沦为“孤岛”,奇人异士会聚沪上,经济文化呈现出了畸形的繁荣,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彼时民众普遍的心态是十分恓惶的:眼前虚假的繁华并不牢靠,当世界变成一个大战场,和平只会遥遥无期。

  正是在这种“来日大难”的心态下,京剧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浪漫主义式的反抗:京戏里的世界既不是目前的中国,也不是古中国在它的过程中的任何一阶段,但故事里的老派语言、秩序、人情、世俗、民间,都在战乱中折射出动人的光辉。在中国的旧舞台上,文武百官,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因为无比习惯,它构成了一个格外安全稳定的世界。

  深受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很清醒地知道,“它(京剧)的美,它的狭小整洁的道德系统,都是离现实很远的”,但她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罗曼蒂克的逃避”,因为历代传下来的老戏能够给人们许多“感情的公式”,当感情简单化之后,反而会更为坚强、确定,再添上几千年的经验的分量,获得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感。

  在时代的风潮变动下,有着“地母气质”的柔韧的民间文化,成为了进退失据的人生的某种依托和支撑。张爱玲对此表示认可,而中国的传统戏曲也如丝线一般,其实早已无形地织入了张爱玲的小说中。

  一种参差的对照

  1937年,17岁的张爱玲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校刊《国光》第9期上,她发表了短篇小说《霸王别姬》。与张爱玲后来的《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等圆熟的作品相较,《霸王别姬》无疑是一篇青涩的少作,但文字气度已足够惊艳,无怪乎张爱玲的国文教师汪宏声盛赞其“气魄雄豪”,光芒不下名家的同题材作品。张爱玲的文字紧俏世故,喜好将古今糅杂、新旧并陈,虽然后来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对此提出过严厉批评,张爱玲却不以为然,她的创作素材是在西化运动中被否定的东西:民间戏曲、章回小说、古典诗词等等。

  《霸王別姬》是“梅派”青衣经典名剧之一,1922年春,由梅兰芳与杨小楼于北京首演,同年夏在上海首演,引起了很大轰动。上世纪30年代,《霸王别姬》更是成为沪上表演频率最高的一出戏。张爱玲的这篇少作,极可能便是对同名京剧的一次“故事新编”。

  京剧《霸王别姬》中,尤以虞姬月夜吟唱的一曲《南梆子》和刎别前的剑舞,最为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梅兰芳在演唱这曲《南梆子》时,高音、中音、低音衔接了无痕迹,珠圆玉润,乐音缭梁,将月色中垓下的悲凉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的最精彩处,也正是这段对虞姬自刎前心理的细腻描写。和京剧中的场景类似,虞姬的心境有了进一步的想象和延伸:“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目标究竟是什么……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装,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

  从一曲《南梆子》的意境中生发出来的联想,正是17岁的张爱玲对人生悲剧命运的透彻感悟。看京剧《空城计》,她也是“只想掉眼泪”:“在这里,他(诸葛亮)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么?”

  无论是月下虞姬的哀伤,还是锣鼓喧天中透出的凄寂,都与张爱玲日后在小说中追求的最高美学风格“苍凉”不谋而合。这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应当是从京剧艺术中汲取过一些养分的。

  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在港大念书的张爱玲乘船返回上海,恰巧与梅兰芳同船。梅先生“细细的两撇小胡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小说《小团圆》中,她还描绘了这次与梅兰芳的擦肩而过。可见,这个时候梅兰芳已经开始蓄须明志了,而非坊间传言的回到上海之后。

  1942年12月24日,一部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话剧《秋海棠》在上海首演。编导主要以梅兰芳为参照,将“秋海棠”一角设定为具有爱国情怀的京剧名伶。话剧感动了无数上海市民,张爱玲也在文章中感叹道:“《秋海棠》一剧风魔了全上海,不能不归功于故事里京戏气氛的浓。”

  张爱玲在此后的小说叙事中也不断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小说集《传奇》之名就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锁记》《连环套》《描金凤》《鸿鸾禧》等小说也常常套用民间剧曲的剧名;小说中,张爱玲习惯把时空拉得很远,跟现实保持着距离,如“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金锁记》)或“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倾城之恋》)。胡琴的声音,抑或说京戏的腔调,是绝对“中国”而且绝对“苍凉”的,说它们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背景音乐似也不为过。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序中,也如此勾勒她所想要表现的小说世界:舞台上幕布拉开,“拉胡琴的一开始调弦子,听着就有一种奇异的惨伤,风急天高的调子,夹着嘶嘶的嘎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脑子里许多东西渐渐地都给砸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最原始的”。张爱玲深爱这种原始的歌声和力量。

  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张爱玲也融入一些了旦角气质,她们大部分有着一双花旦般的吊眼梢,充满了生命力和孩子气,如小艾“圆脸,眼睛水汪汪的又大又黑,略有点吊眼梢”,王娇蕊“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底下的脸是金棕色,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白流苏更“仿佛是戏台上走出来的花旦,她擅于做作,懂得低头,眼神步态都饶有韵味”。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很自然地感到人物的扮相、台词、动作有戏曲的意味:夸张丰富,浸染着民间文化的活泼之态,同时充满了色彩与光线的细节。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纤维”,组成了中国人活生生的过去,张爱玲的小说也证明了,当传统不断被引用到新事物上,会因此增强力量。(彦晶)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