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张爱玲的“京剧味道”
首页> 时评频道 > 正文

张爱玲的“京剧味道”

来源:北京晚报2022-10-04 10:08

  作者:彦晶

  “平剧圈里有张腔(张君秋),上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小说界也有张腔,肇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学者王德威在总结张爱玲对民国文坛的影响之时,曾将张爱玲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做类比。这是因为二人同样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对于前辈旦角艺人来说,张君秋先生在唱腔和演唱上都有很多突破,而作家张爱玲,则凭借细腻深刻的文笔和特立独行的作风,以《沉香屑·第一炉香》甫一“出道”,便博得广大读者的欢迎,恰如京剧演员,一个亮相,满堂彩。

  平剧,即京剧,因北京旧称北平,所以京剧在民国时期曾被称为“平剧”。张爱玲的成名阶段,正好赶上了京剧的黄金时期,虽然她在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说,自己对于京剧,只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但其实张爱玲很爱看传统戏曲,也看了不少京剧剧目。不过,她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四大名旦新戏的霸业、流派表演层出的风华,而是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记录下了对演唱者的观察、表演的感受以及剧本的解读。如果将张爱玲的小说与京剧艺术对照,更能在其看似不同的脉络与肌理间,找到丝丝缕缕的共通之处。

  浪漫主义式的反抗

  二十世纪前半,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遭遇灭顶之灾,继承了民间文化传统的京剧却臻于鼎盛,流派纷呈,人才济济。以1947年出版的《大戏考》(十八版)为例,这本书是当时流行唱片的唱词曲谱选集,目录中唱片唱词内容共分为十六类:(京剧)老生、(京剧)武生、(京剧)小生、(京剧)花衫、(京剧)老旦、(京剧)大面、(京剧)小丑、大鼓、河南梆子、越剧、绍兴戏等等,其中没有收录士大夫气息浓厚的昆曲唱片,而京剧的一个行当,却能与一个剧种并置,整体占据了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还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流行歌曲,京剧在当时之流行可见一斑。

  张爱玲喜爱京剧,也深知其中的复杂,“就连几件行头,那些个讲究,就够你研究一辈子”。她老实承认了自己“外行”的身份:“演员穿错了衣服,我也不懂;唱走了腔,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看打武,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玉色袴管里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还有那惨烈紧张的一长串的拍板声——用以代表更深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的一身冷汗,没有比这更好的音响效果了。”

  关于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大戏,张爱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新兴的京戏里有一种孩子气的力量,合了我们内在的需要。中国人的原始性没有被根除,想必我们的文化过于随随便便之故。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找到中国人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她认为,中国的悲剧是热闹,喧嚣,排场大的,而京戏里的哀愁,正有着明朗、火炽的色彩。

  抗日战争中,上海一度沦为“孤岛”,奇人异士会聚沪上,经济文化呈现出了畸形的繁荣,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彼时民众普遍的心态是十分恓惶的:眼前虚假的繁华并不牢靠,当世界变成一个大战场,和平只会遥遥无期。

  正是在这种“来日大难”的心态下,京剧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浪漫主义式的反抗:京戏里的世界既不是目前的中国,也不是古中国在它的过程中的任何一阶段,但故事里的老派语言、秩序、人情、世俗、民间,都在战乱中折射出动人的光辉。在中国的旧舞台上,文武百官,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因为无比习惯,它构成了一个格外安全稳定的世界。

  深受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很清醒地知道,“它(京剧)的美,它的狭小整洁的道德系统,都是离现实很远的”,但她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罗曼蒂克的逃避”,因为历代传下来的老戏能够给人们许多“感情的公式”,当感情简单化之后,反而会更为坚强、确定,再添上几千年的经验的分量,获得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感。

  在时代的风潮变动下,有着“地母气质”的柔韧的民间文化,成为了进退失据的人生的某种依托和支撑。张爱玲对此表示认可,而中国的传统戏曲也如丝线一般,其实早已无形地织入了张爱玲的小说中。

  一种参差的对照

  1937年,17岁的张爱玲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校刊《国光》第9期上,她发表了短篇小说《霸王别姬》。与张爱玲后来的《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等圆熟的作品相较,《霸王别姬》无疑是一篇青涩的少作,但文字气度已足够惊艳,无怪乎张爱玲的国文教师汪宏声盛赞其“气魄雄豪”,光芒不下名家的同题材作品。张爱玲的文字紧俏世故,喜好将古今糅杂、新旧并陈,虽然后来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对此提出过严厉批评,张爱玲却不以为然,她的创作素材是在西化运动中被否定的东西:民间戏曲、章回小说、古典诗词等等。

  《霸王別姬》是“梅派”青衣经典名剧之一,1922年春,由梅兰芳与杨小楼于北京首演,同年夏在上海首演,引起了很大轰动。上世纪30年代,《霸王别姬》更是成为沪上表演频率最高的一出戏。张爱玲的这篇少作,极可能便是对同名京剧的一次“故事新编”。

  京剧《霸王别姬》中,尤以虞姬月夜吟唱的一曲《南梆子》和刎别前的剑舞,最为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梅兰芳在演唱这曲《南梆子》时,高音、中音、低音衔接了无痕迹,珠圆玉润,乐音缭梁,将月色中垓下的悲凉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的最精彩处,也正是这段对虞姬自刎前心理的细腻描写。和京剧中的场景类似,虞姬的心境有了进一步的想象和延伸:“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目标究竟是什么……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装,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

  从一曲《南梆子》的意境中生发出来的联想,正是17岁的张爱玲对人生悲剧命运的透彻感悟。看京剧《空城计》,她也是“只想掉眼泪”:“在这里,他(诸葛亮)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么?”

  无论是月下虞姬的哀伤,还是锣鼓喧天中透出的凄寂,都与张爱玲日后在小说中追求的最高美学风格“苍凉”不谋而合。这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应当是从京剧艺术中汲取过一些养分的。

  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在港大念书的张爱玲乘船返回上海,恰巧与梅兰芳同船。梅先生“细细的两撇小胡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小说《小团圆》中,她还描绘了这次与梅兰芳的擦肩而过。可见,这个时候梅兰芳已经开始蓄须明志了,而非坊间传言的回到上海之后。

  1942年12月24日,一部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话剧《秋海棠》在上海首演。编导主要以梅兰芳为参照,将“秋海棠”一角设定为具有爱国情怀的京剧名伶。话剧感动了无数上海市民,张爱玲也在文章中感叹道:“《秋海棠》一剧风魔了全上海,不能不归功于故事里京戏气氛的浓。”

  张爱玲在此后的小说叙事中也不断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小说集《传奇》之名就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锁记》《连环套》《描金凤》《鸿鸾禧》等小说也常常套用民间剧曲的剧名;小说中,张爱玲习惯把时空拉得很远,跟现实保持着距离,如“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金锁记》)或“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倾城之恋》)。胡琴的声音,抑或说京戏的腔调,是绝对“中国”而且绝对“苍凉”的,说它们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背景音乐似也不为过。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序中,也如此勾勒她所想要表现的小说世界:舞台上幕布拉开,“拉胡琴的一开始调弦子,听着就有一种奇异的惨伤,风急天高的调子,夹着嘶嘶的嘎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脑子里许多东西渐渐地都给砸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最原始的”。张爱玲深爱这种原始的歌声和力量。

  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张爱玲也融入一些了旦角气质,她们大部分有着一双花旦般的吊眼梢,充满了生命力和孩子气,如小艾“圆脸,眼睛水汪汪的又大又黑,略有点吊眼梢”,王娇蕊“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底下的脸是金棕色,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白流苏更“仿佛是戏台上走出来的花旦,她擅于做作,懂得低头,眼神步态都饶有韵味”。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很自然地感到人物的扮相、台词、动作有戏曲的意味:夸张丰富,浸染着民间文化的活泼之态,同时充满了色彩与光线的细节。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纤维”,组成了中国人活生生的过去,张爱玲的小说也证明了,当传统不断被引用到新事物上,会因此增强力量。(彦晶)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明出游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