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尔冬
到今年10月为止,专门为盲人创办的“心目影院”已经运营了十七个年头。据媒体报道,心目影院通过加入志愿者人声解说的形式,为盲人观众播放无障碍电影。十七年来,共有超过1000部电影在这里上映,影院已服务视障群体超过4万人次。
无障碍电影指的是面向残障观众,通过重新加工,在影片中加入对环境画面、表情动作、人物情绪等要素的阐释说明,促使观众提升观影体验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面向盲人群体的无障碍电影主要采取讲解者现场讲述和在原片中插入音轨两种方式进行。
据此前报道,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大约1730万视障人士,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从生活到就业,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到康复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作为社会平等成员的需求正在“被看见”。但与此同时,在谈及享受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这样的视觉艺术时,如此数量庞大的视障群体仍在被严重地“边缘化”。近年来,许多公益组织和文化机构就这一需求推出了无障碍电影服务,通过旁白的补充,将电影的情节和镜头语言传递给观众,让视障人士可以通过声音感受电影中的光影流动。
除了个人娱乐外,无障碍电影的观众席还创造了一个小型社交场景。在这里,有相同爱好的人自发地聚集起来,无论是相约前往电影院,还是与他人讨论电影内容,都让视障人士不再被困在家中,而可以自主扩大社交圈,拓宽融入社会的路径。
此前,版权问题一直是无障碍电影面临的主要难题,直到今年5月5日,《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正式生效,号召为因残疾影响而无法有效阅读印刷品的人提供便利。加上202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说法,在实际应用中将《马拉喀什条约》中作品为“印刷品”的限制扩展到了电影领域。同时,《著作权法》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将已经发表的作品制作成无障碍格式版并向阅读障碍者提供。”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少片源的难题,为无障碍电影创作带来了便利。
健全人能看到的,盲人群体也要同等地享受到,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无障碍观影像现在这样仅仅停留在“可触达”的层面还远远不够,让所有视障人士都能够广泛、同步地参与到电影艺术的享受中,才是残障友好型社会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要推动残健同行,促进盲人无障碍观影需要多方参与共建。目前,我国无障碍电影的主要生产者仍然是公益组织或是志愿团体。然而,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解说,而是一次残疾人本位的二次创作。无论是电影剧情解读还是声音情绪渲染,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介入和推动,仅靠“为爱发电”的原始模式恐怕很难不断在产品品质上做出突破。
更进一步讲,无障碍电影本就可以嵌入电影生产链条。如果将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制作任务交由生产者完成,其与普通版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保证,而专业化的工具也有更高的生产质量和速度,弥合不同版本电影上线的时间差。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盲人无障碍观影亦是如此。要让视障人士真正无障碍走入影院,除了电影本身之外,观影环境还需要同步升级。例如,在实体影院的范围内,可以提供专门为视障人士使用的同步解说耳机、完善视障人士购票和入场引导等;再如,利用数字化手段打破传播壁垒,推动线上无障碍观影平台建设,也是提升盲人观影无障碍水平的有效方式。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导演贾樟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他在采访中说:“这些议案不一定都能在短期内落实,需要电影人不断呼吁、努力,逐渐赢得社会对导演群体权利主张、对残疾人群体享受电影的理解和认同。”要让视障群体进入公共空间,平等地享受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无障碍电影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