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闻 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形式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天敌,也是困扰基层人员开展服务的大敌。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严厉整治,形式主义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有一些诸如过多过滥的工作群、APP、网络投票评比,群聊打卡、重复填表等顽瘴痼疾禁而未绝。新征程上,力戒“形式之作”须认清“三个不等”。
其一,须认清“领导注意”不等于“群众满意”。当前,将公权视为私利,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至上,“图虚名”“务虚功”“丧其实”的领导干部依然有之。像“填表工程”“调研路线”“群聊打卡”“APP政绩”等不正之风的背后,就反映出少数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存在问题,显露出信仰之基不牢、思想之舵不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克服为了自己的“顶子”“面子”让“领导注意”,不顾干部群众的“难点”“痛点”让群众唏嘘。如此“悦其名而丧其实”为官,不仅会让从政偏轨,甚至导致基层的乱作为和形式主义。
其二,须认清“上梁正”不等于“下梁直”。毛泽东同志有句话寓意深刻,“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里的“桥”和“船”是形式,但不是形式主义。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重点整治突出问题上,仍是造“浮桥”、折“纸船”。也就是说,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时,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整治形式主义就如疏通河道,惟有自上而下,层层去杂草、除淤泥,才能彻底根除。
其三,须认清“政治体检”不等于“靶向治疗”。体检年年有,病人频频出。但为什么形式主义禁而不绝,关键就是一些“政治体检”仅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做到“靶向治疗”。比如,一些地方、部门在专项整治中流于形式,不能深层次拷问“四种意识”,促其铸牢信仰、补钙铸魂,不能纯净其内心、修养其身心。
其实,“形式主义”并非绝症。俗话说,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也就是说,扫除“形式”之“作”的“病毒”,关键要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闻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