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两会大家谈】目标5%:留有余地 稳中求进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两会大家谈】目标5%:留有余地 稳中求进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3-03-07 15:54

  作者:蔡之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都要高于这一增速。其中,明确2023年经济增速需超过5%的省份就多达27个。可见,5%的增速目标明显留有余地。总体看,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良好局面。

【两会大家谈】目标5%:留有余地 稳中求进

  漫画:张建辉

  短期因素上,2022年的低基数带来的“翘尾效应”,将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所谓“翘尾效应”指的是:之前的特殊情况造成的不正常下跌,给下一阶段经济成功复苏之后带来的“高增长效应”。由于2022年多个重点城市都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完全发挥,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也为2023年实现较高增速目标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中期因素上,为了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准备了大量有效的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将财政赤字率从2022年的2.8%增长至3%,地方债发行规模也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上升至3.8万亿元。货币政策则明确提出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再加上持续发力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都将推动实现2023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长期因素上,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在对外贸易上,过去五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在产业结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在科研投入上,我国的研发强度已经从2.1%上升到了2.5%以上、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了60%、专精特新企业也已经达到了7万多家。这些重要指标共同构成了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我国长期发展目标,今年顺利实现5%左右的增速同样需要付出较大努力。一方面,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2个季度出现了同比下降,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0.2%,扩大内需任重道远。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平复,绝大多数国家的产业体系开始正常运行,进口需求逐步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外需走弱与订单下降将成为我国2023年对外贸易的主要挑战。

  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5%的经济增长,需要攻克的难题和不确定性影响比之前发展阶段都要多,也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由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产业升级压力、个别国家对我国核心产业与技术实施的“卡脖子”措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粮食和能源危机等,是2023年经济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且需要制定长期攻坚计划。

  可见,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既充分考虑了各种有利因素的叠加,也做好了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准备,在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指明了今年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工作重点。

  对此,应从思想认识与工作实践两方面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工作实践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蔡之兵)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