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睡得好吗”正取代“吃了吗”成为不少朋友间见面的开场白。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料想到,再日常不过的睡觉在今天会成为一个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会之前发布的一份关于国人睡眠状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至2022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睡眠平均时间由8.5小时缩减到7.06小时。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热知识”是,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而且有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睡眠障碍人群日益增多,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实不用这些数据“背书”,日常消费场景中,睡眠“周边”的持续火热足以说明一切。褪黑素、酸枣仁、蒸汽眼罩、乳胶床垫、监测睡眠质量的穿戴设备等等,每一个风口都支撑起不小的市场。为了摆脱手机的诱惑,强行戒掉睡前刷手机的“瘾”,消除不断晚睡的可能,手机定时盒、手机锁成为市场“新宠”。
睡眠经济的崛起,会让我们睡得更好吗?虽然尚未有严谨的统计或研究,但就日常体验来说,似乎并不如此。在铺天盖地的睡眠经济营销中,在医学话语的叙事下,在各类助眠产品成为睡眠这件事的“神助攻”中,睡眠成为一种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反倒更加放大了人们的睡眠焦虑。
睡眠,是一种医学现象,但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对睡觉这件事的掌控权,相应地,也低估了社会文化在塑造我们如何睡觉这件事上的渗透力。
在崇尚高效的社会,起床时间晚、爱睡觉、睡觉时间长往往被与懒惰、倦怠这样的标签捆绑在一起,早起者则得到慷慨的赞美。在社交媒体上,“你见过凌晨4点钟的图书馆吗”类帖子总是能获得病毒式的广泛传播,记录早起生活的短视频成为众多人效仿的模板。在这套话语中,抱怨忙碌似乎是成功者的标配,睡眠自由在一些时候却被成为失败或者无所事事的佐证。
没有人否认,在睡眠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适宜模式,而灵活安排睡眠也是个人自由。但面对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的文化等影响,个人似乎根本难以抵挡。不少人明明可以早睡,也要主动选择熬夜或学习或工作,美其名曰拿回对时间的掌控权,但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流行的“睡眠正确”的妥协。
当然,睡眠也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少人不得不晚睡、被迫睡不好,不仅是个人自制力或情绪处理等自身的管理问题,也有公共性影响的因素。比如,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青少年因此导致的睡眠不足现象持续恶化;而模糊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工作机制也让职场人不得已持续保持“在线”状态。
睡眠对我们是如此重要,人生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躺在床上。关于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的侵害,每个人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这些侵害的发生,损害的不仅是个体的健康,也是国民的健康,单从人力资本折损的角度,睡眠问题都足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拯救睡眠,不应只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显然,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对孩子,更要讲点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