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如果孙燕姿都可能失业,未来我们何以与AI共处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如果孙燕姿都可能失业,未来我们何以与AI共处

来源:光明网2023-05-25 17:20

  【阅读提示】“AI孙燕姿”“AI周杰伦”走红,解码AI歌手习艺之道

  光明网评论员:近来,“AI孙燕姿”火爆出圈。社交网络上,有网民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神似歌星孙燕姿的声音翻唱了不少歌手的代表作,“甚至换气声都可以模仿”。随着“AI孙燕姿”翻唱歌曲的热传,“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等话题也被推上热搜。

  不少人最近沉浸在这音乐的“美丽新世界”中,然而很快就迎来了“梦醒时分”——如果孙燕姿都可能失业,那作为普通人的我呢?在论及时代大势时,“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等表述我们张口就来,但其对眼下甚至未来就业的影响,多数人似乎要钝感一些。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影响就业?人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各种平台的智能客服、银行里大批出现的智能柜台,还有工厂里的“机器换人”,甚至最新潮的虚拟数字员工等。不过,近来出现并被疯狂讨论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突破,以及衍生的“AI孙燕姿”出圈、AI作图获世界级摄影大奖、某公关公司无限期停止文案撰写外包等一系列事件,让更多人更深切地意识到“未来已来”。

  此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第四版《未来就业报告》就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群就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技术迭代造成的就业岗位结构性流失难以避免。多项研究报告都显示,文书、记录保存、行政工作、会计等具有“可编码性”的工作更容易被数字技术淘汰。

  不过,数字技术对就业也不是没有积极影响。随着更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需要招聘人员管理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将有更多数字化相关的工作被创造出来。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去年修订完成的最新版国家职业大典,首次标注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前述报告亦预测,到2027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网络安全等相关职位预计平均增长30%。

  对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工作技能等带来的变化,我们无需过度忧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任何变化的准备。

  面对未来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演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持续接受数字技能等培训、实现自我发展才有机会更从容应对不断升级的工作需求,也筑牢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安全堤坝。除此之外,人机耦合大趋势下,对劳动者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感知力等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储备,以更好适应与人工智能等协同合作的新场景。这也呼唤企业、政府能敏锐感知相关需求,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服务,助力蓄积人才红利。

  更好适应新技术革命下的就业新趋势,还有赖于包括教育系统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比如,职业教育如何紧跟变化趋势,在强化劳动者对科技工具和数据技能的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比如,传统教育如何在新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加快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和创造更多样的思维方式,等等。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前瞻规划、精心筹谋,持续蓄积人才红利。

  上个月,被舆论冠以“力度前所未有”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正式推出,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磅举措。在此之前,《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入选名单》公布,涵盖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学习、数字创新等类别,被视作重要的“风向标”。更有力迎战新发展和就业的挑战,人们期待不同主体的行动清单,更长、更有分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去华为or去街道,ABCD之外还有更多答案

光明网评论员:如果孙燕姿都可能失业,未来我们何以与AI共处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