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知识类短视频与纸质图书,互为助益的阅读形式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知识类短视频与纸质图书,互为助益的阅读形式

来源:光明网2023-09-19 15:21

  作者:林阳

  打开手机,跟着生物学家观察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听名校教授解读文学经典《红楼梦》,向物理学家提问《三体》中的物理问题,听哲学研究者分享生活与哲学的思考……近几年,知识类短视频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观看知识类短视频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

  知识类短视频之所以受到青睐,无外乎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从天文地理到自然科学再到诗词歌赋,不论是作为业余学习,还是拓宽知识面,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书籍之外的一种资源。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者,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术“大佬”,或是耄耋老人,或是中小学生,但无一不是对小众领域有所钻研的爱好者,通过各种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为人们了解世界、观察生活提供更多新奇的视角。此外,不少名校也充分利用短视频推出课程,在云端建立起“第二课堂”。比如,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抖音双一流大学覆盖率增长至93.2%,一级学科覆盖率100%,共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用短视频和直播分享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

  借由科学小实验、动画特效、面对面授课等形式,短视频让抽象知识变得更有实感,同时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获取知识不必非要端坐在书桌前,而是可以在各个时间、各个地点进行。而这也正是知识类短视频的魅力所在。

  不过,看知识类短视频是否构成对传统阅读媒介的消解?类似话题的讨论,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上海理工大学《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指出,伴随阅读介质的演变和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种阅读形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客观地说,人们用网的时间变多了,看纸质书的时间自然会减少。但也要看到,知识的摄取效果不应以学习时长或形式来衡量。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意愿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能够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则能显著提升学习知识的效率,让学习“事倍功半”。而且,互联网媒介增加了学习途径,也令学习形式更生动直观。书页上所能承载的信息,转换成了视频中更丰富多元的内容,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短视频与纸质书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它们作为知识的载体,互为补充。正如一些纸质书籍会附上视频讲解,增进读者理解一样,有人将短视频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沉淀为一本书籍。比如,抖音知识创作者“动物学博士”是两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也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常利用短视频讲解昆虫学知识。在短视频内容的基础上,他们联合中信出版社推出书籍《读虫记》。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流畅幽默的语言和精心拍摄的图片,给读者带来了如观看其短视频作品一般的生动体验,讲述了昆虫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短视频作品向纸质书籍的转化,说明了知识并不区分载体,也不因其所呈现的形式不同而有高下之分。相反,由知识短视频沉淀而来的书籍,可能因为吸纳了读者日常的建议和诉求,在内容上更贴合读者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生产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可见,知识在各种阅读形式之间自然转换和流淌,为的只是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短视频也为传统阅读媒介提供了一个传播平台。比如,作家和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短视频将自己的书或是阅读纸质书的感想分享给更多人,还能在评论区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好”;图书出版社也能用短视频拓宽新书宣传渠道,触达更多潜在消费者。

  当短视频成为知识的载体,当短视频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互相助益,知识获取将变得更触手可得、丰富有趣。目前,短视频平台上已形成一股学习知识的风尚。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用户搜索了275亿个知识相关的问题,平均每个用户搜索了45个知识点。未来,知识传播还会以何种形式出现?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与更迭,只要“万变不离其宗”——使其更好地为打破知识壁垒、提升阅读体验所服务,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和想象力。(林阳)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