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人工智能正在以光速渗透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抵制AI入侵的美国编剧大罢工持续了四个月,至今还未有和电影公司联盟达成协议的迹象;而首届以AI为主角的纽约时装周,已经有七成展示服装由AI设计。国内的情况是,包括文心一言在内的、首批8家大模型已通过备案陆续上线,AI作为加载功能正迅速进入现有“传统”APP,如B站、快手正在内测AIGC搜索。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出现,这篇文章就可能是AI写的,谁又知道呢?
普通人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如果说已经经历前AI时代的成年人,面对的是自身行业的突变、具体场景下的见招拆招,那么,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的一代,以人的具身性学习与人工智能迭代较量的一代,则要从头建立认识世界的框架,建立新的生存方法论。一个需要理解的基本面是:“人类”才与AI竞争,个体人是在与彼此竞争,与彼此竞争驾驭AI的速度、能力。
比如,该怎么样认识“劳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考虑“劳动”的定义,这是这一代孩子必须面对的实践调适。传统的家务、烹饪、农事劳作都是劳动,但“劳动”还要增加日常应用类数字工具的使用和实践,包括文字辅助程序,绘画、剪辑工具,音频文字互转工具,统计类工具等,无论是学校的劳动课还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家庭教育。单一学会哪种工具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适应和AI结合劳动的状态,这正是未来的劳动者面临的日常。
比如,该怎么进行“学习”。搜索引擎的出现曾极大地冲击了字典、词典和诸如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更大的数据库、更快更便捷的获取方式,深层还在于将传统的“普泛化”工具、对所有人都一张面孔的工具,变成了可以按需定制的知识供给者。人工智能的普及,则更会几何级提升个性化学习、定制化学习的灵活性,应在这当中学会与AI共同“学习”,既可将其作为一对一的私教、导师,又可通过提示词对其进行训练,使其“知我”“懂我”“为我”。
再比如,该如何进行“择业”。光明网评论员曾在《透过泡沫,看看那些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一文中提出,未来,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那些易于标准化的职业、易于模式化的流程,不容易被替代的则是那些具有“人”的综合性特征的职业。后者,可能是独特的艺术家、具有原创性的创作者、技术人文复合性人才,也可能是美发师、插花师、育婴师、护士、电工这样具有人的“具身性”的职业。其实也可以更简单一点说,人要避开那些可以用多少、正误等简单标准评价的职业。计算机思维就是标准的0和1二进制思维,能用这类标准评价的职业,AI永远是“多”,永不会“错”。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有错别字和病句,大概率是人写的。否则,应该是AI作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让第一次坐飞机的旅客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