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凌
11月2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称,10月20日至11月16日监测期间,共收集到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该报告中还提到知名网红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靠审丑发迹令人反感,因此被消协列入低俗带货案例。报告指出该女主播在直播带货时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
可以说,有直播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这类低俗的直播内容,这类常常以丑陋、怪异、低俗的内容为噱头,吸引网友关注和购物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去年,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其中提到,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如“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宣扬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服饰妆容、语言行为、直播间布景等展现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主播的从业行为和职业道德,也为直播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直播间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阶段,类似的“审丑”直播或可能向他们传递如“为了红可以不顾一切”等畸形、扭曲的价值观。特别是粉丝量大的主播,其影响更甚。
问题是,这类低俗的“审丑”直播如此被诟病,为何又屡禁不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们天然有着猎奇的心理,一些丑陋、怪异、低俗的视频直播内容往往会吸引一批受众。有这类市场需求,类似“审丑”直播的土壤难以根除。
其次,对于直播平台和主播来说,审丑直播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流量,从而带来更高的收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平台和主播可能会铤而走险,屡次尝试审丑直播。有的主播即便被有关部门依法关停了违规账号,也会换个“马甲”重新再来。甚至“封号”本身,也成为低俗主播吸引流量的砝码。
需要看到的是,对于直播平台的监管确实存在一定难度。直播平台数量众多,主播群体庞大,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现象,监管难免力有不逮。
在视频直播已深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确保其稳步前行,就需要强化行业监管,完善法规建设“两条腿走路”。相关部门加快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低俗内容的处罚标准,为打击不良直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平台也有责任通过技术手段、人工审核等,不断加强审核机制和风险控制;与此同时,通过培训等不断促使主播群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唯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还网络直播空间一份“清朗”。(陆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