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 秋
近日,今日头条发布2023年度平台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平台在应对网络不实信息、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多项治理举措。《报告》显示,平台一年累计处理不实信息109万条,拦截涉嫌诈骗内容167万条,识别不友善评论信息2.4亿条。
新能源汽车在雨雪天不可以充电、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反季蔬菜没营养还不安全……不久前,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发布《2023年度下半年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辟谣榜》,不少关于科学常识、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领域的谣言被披露。此前,公安部也通报,2023年共查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110起,指导重点网站平台阻断删除涉网络暴力信息2.7万条。这些网络不实信息和网络暴力混淆着公众的认知,社会危害性大,成为网络传播生态中的毒瘤。
为用户构建绿色、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是内容平台的基本责任。从近期曝光的网络不实信息看,伪科学、伪常识类信息占据谣言的大头。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谣言也越来越多地披上了科学的伪装,欺骗性和影响力愈发增强,给网络谣言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不少不实信息在得到处置之后,时常换个面目在不同平台、不同账号“起死回生”,存在“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困境。
网络暴力实施者也常常以“正义”之名给他人带来伤害。一些网络暴力组织者打着让人“社会性死亡”的旗号,渲染极端情绪,肆意倾泻他们的恶意,而不管真相如何、法律规定如何,其实质就是在网络空间对人处以“私刑”。网络暴力呈现出点多面广、传播速度快、追溯与举证难等特点,出现了“法不责众”的治理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网络生态带来新的变革和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允许普通用户制作以假乱真的图片、声音、视频,网络虚假信息的生产成本趋近于零。人工智能还可以批量生产内容,有差异化地定制网络暴力信息和不实信息,进一步加大了治理成本。
清朗网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答卷,需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网络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系统的治理策略。《报告》显示,今日头条对此建立了一套贯穿网络不实信息的发现、识别、溯源、回扫、打标和辟谣6个步骤的谣言治理体系。通过加强网络治理的技术力量,辅助以人工判别,才能形成“邪不压正”的健康网络生态。
据悉,今日头条建立了专门的谣言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将疑似谣言与库内知识点比对验真,仅2023年就新增知识点超1.2万个。随着谣言知识库的日渐庞大,判断网络谣言的模型也会越来越“聪明”。从长远看,网络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势必越来越逼仄,传播途径将得到更迅速地切断。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创造力的互联网生态,必然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作为互联网生态的参与者,人人都有责任出一份力,共同应对网络不实信息、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广大网友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这张庞大的“治理拼图”一块也不能少。通过汇聚治理合力,形成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的舆论声势,不断提升每个互联网参与者的网络素养、文明素养、法律素养,我们一定能够建好网络精神家园,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陈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