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篇题为《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恰逢考研成绩密集公布,文章甫一发表,就引发了激烈的公共讨论。不少学生“现身说法”,吐槽学校不提供宿舍带来的额外经济压力和生活不便。还有声音,则从研究生宿舍供需失衡一路刨根到扩招背后的学历膨胀乃至延迟就业困境。
考研“上岸”却遭遇“住宿难”,并不是新问题。这几年,每到开学季,高校宿舍紧张的话题都会被拿出来晒上一晒。四人间改六人间,六人间改八人间,或者校外租赁公寓供学生使用。实在挤不下了,就改抽签选宿舍,有的高校索性“不提供宿舍”。
近年来,研究生连年扩招,但高校宿舍建设没有也难以跟上在校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专硕是扩招的“主力军”,也更多遭遇没宿舍可住的尴尬。在不少高校,“不提供宿舍”针对的对象多为非全日制、定向就业或一些特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过,从已经公布的2024招生简章的学校中,一些学校也开始不再为全日制专业硕士提供校内宿舍,其中不乏一些名校。
不同于西方国家,在我国,高等教育虽近年来学费有所上涨,但仍被认为具有公益属性,这么多年来,人们早已视低学费、低宿舍费为理所当然,视学校“包住”为规定动作。对让自己校外租房的情况,不少学生难免会产生比较强的不适感,甚至被剥夺感。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虽然都是研究生,但专硕和学硕培养方向不同,前者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多增加与社会、行业的接触,且多数为在职就读,本就有固定的居住之所。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对这部分群体不安排提供校内宿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从当下正在推行的弹性学分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来看,打破校园间的“围墙”或是大势所趋,由学校提供住宿的方式或与改革方向有所偏差。
这当然不是说,研究生宿舍问题不重要,以上观点也并非推脱的借口。而意在提醒,在讨论研究生住宿难的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两点:第一,剥离情绪,客观看待高校“不提供宿舍”存在的一些合理性;第二,对于学生“校外租房”的不安或者焦虑,有多大比例源于经济成本、安全隐患、生活不便,又有多大比例是源于学校管理中“被保护”身份的隐性“松动”?
可喜的是,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资金、运营模式、宿舍管理等多维度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有力引导高校通过多种方式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时隔多年之后,高校宿舍建设或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不过,对即将或已经“上岸”的学生来说,远水难解近渴;对高校来说,虽说新建宿舍迎来政策利好窗口期,但建多少以及如何收回成本,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且,宿舍不仅仅是学生住的物理空间,同样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如何在“量”与“质”双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留待我们解决的重要命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深圳飞珠海仅20分钟,低空经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