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ICU门口拍短剧?医院首先得是医院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ICU门口拍短剧?医院首先得是医院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4-06-06 14:02

  作者:朱昌俊

  “我们的家人在ICU,情绪不稳定,他们让我们小点声,不要影响他们拍摄。”近日,一条在医院内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视频显示,在该医院的ICU区域不远处,有疑似剧组的工作人员架起一盏巨大的补光灯,正对准一张病床进行照明,旁边还有部分摄像设备。从视频拍摄角度看,剧组的布景设置已经占据了通道的一半空间。随后,视频发布者在评论区补充道:“我姐姐在哭,他们让我们声音小点,不要影响他们拍段子,可他们是演的啊。”

  剧组进医院拍摄,不算什么稀奇事。只要剧组方面事先和医院沟通好,经由一定的程序,在不影响正常就医秩序的情况下,并非不可以。但是,此事中剧组的行为,显然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其中几个细节耐人寻味。一,对于当时患者家属的哭泣,不仅有现场工作人员提出“小声点哭”的要求,事后还疑似有剧组人员“冒充”医院负责人表示,“因为影响到拍摄,剧组可能要起诉医院”。也就是说,这般做法,已不仅仅有失最基本的人情味,甚至构成对家属的“威胁”;二是,事后各方的反应,也明显表现出一种淡漠。比如,当患者家属沉浸在亲人逝世的悲痛中,影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依然多次给他发消息,要求其将发布的视频下架。此外,事发后数天,患者家属未见公开道歉,涉事医院也拒接受采访。而这种淡漠发生在医院,显然尤其让人无法接受。

  最新消息显示,5日上午,患者家属余先生对媒体记者回应称,他已经与医院、影视公司见面沟通,各方已达成和解。据称,当地卫健委、涉事医院以及影视公司相关人员于4日晚上都到了他家里,各方进行了沟通,“目前卫健委和医院的人都向我道歉了,我也希望这件事到此为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就此看,经由舆论关注和媒体报道后,涉事各方算是真正开始了善后行动,此事在私人层面算是“和解”了。但留下的公共疑问仍在:影视拍摄进入医院这样的特殊场所,合理边界到底在哪里,到底由谁来把关?

  就此事看,虽然拍摄现场在手术室门口(无手术楼层),与ICU相隔15米左右距离,事发地点则是手术室旁公共休息区域,并非ICU门口,也即并非像网传的“ICU变剧场”那么夸张,但它引发的纠纷却是事实。面对患者家属的哭泣,拍摄方不是首先意识到自身拍摄行为带来的打扰和冒犯,反倒要求患者家属“哭声小一点”,其实显示了一种微妙的异化——在拍摄方看来,这个时候的医院,就是一个拍摄场地,而不再是医院,其他任何可能干扰拍摄的因素,都应该被无条件清除。拍摄方这种做派的形成,或出自一种惯性,但恐怕也与医院方面的管理失职难逃干系。要追问的是,这样的拍摄行为进医院,到底履行了哪些准入程序?院方又是否对拍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注意事项,以确保不对医院正常秩序和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打扰?

  根据当地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初步了解是医院内部请第三方公司来拍一个片子”。但即便如此,医院方面也该事先将其可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影响和不便降到最低。

  近年来,无论是自媒体拍摄短视频、直播,还是影视公司拍摄微短剧、网剧等,都显得非常活跃。由此带来的边界冲突现象,其实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像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开直播,有的健身被直播,有剧组在高校内用激光笔扫射驱赶学生等都一再引发争议,给个人隐私保护和公共场所秩序带来新的挑战。这其实是对规范镜头“权力”的一种提醒。事实上,医院这样的场所,特别是ICU周边等手术重地,本身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直播、拍摄等行为一旦乱入,甚至反客为主,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件事理应提醒更多的像医院这样的公共场所,必须对各类拍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和把关。医院首先得是医院,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不该变。(朱昌俊)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