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南方
近两年,“数字游民”“自媒体创业/副业”等相关话题持续引发关注,自媒体创作者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经历、感悟,自媒体创作者在提供价值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观点理念,常常使受众产生共鸣。随着社交平台的多元发展,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即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深刻的领域内容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加浓重,特别是文化类的优质内容,更是变为了快节奏的生活之下的一剂良方。
这样的“阅读”环境,自然为自媒体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部分头部创作者也拥有大量拥趸,形成较强的影响力。有数据显示,单单是今日头条平台的细分垂类就超过100个,2018年-2019年头条号垂钓领域创作者从2000+人增长至30000+人,发布作品超46万篇,总阅读量超31亿。后疫情时代,这些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
应该说,优质的内容,无论何时都会激起人们观看的兴趣,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以《红楼梦》为例,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但也有不少网友在膜拜之余表示“难读”“读不下去”,曾有媒体调查显示《红楼梦》高居“最难读图书”榜首。这种情况不难想象,本身经典读物就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红楼梦》爱好者、创作者通过自媒体账号,在分享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去尝试理解“红学”。头条号“刘晓蕾的红楼梦”的创作者,实际上是一名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她以专业阐释分析《红楼梦》,其文章常常点击量过万,也让其研究成果辐射更大范围。而“君笺雅侃红楼”“薇薇polly爱红楼”“屏山品红楼”等头条账号作为首发创作者,则以更接地气的内容让读者更加深刻地品味《红楼梦》的趣味。这样循序渐进的讲述、创新的传播方式,或为人们阅读经典敲开了“门”。
类似不同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还有很多,他们或许身份、背景不同,经历、阅历也不相似,但在互联网上,他们有了一张网络“身份证”和新的名字,也有了表达自己、发展爱好和创作的空间。甚至通过内容的输出,找到合适的变现模式,而这一模式也反哺创作者推出更加优质的内容。
但不得忽视的是,当下自媒体创作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很多时候网友也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内容的“质感”等,这不得不引起警惕。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规定了“自媒体”管理13条要求,以更加细致、规范的内容为自媒体创作者和网站平台划出了界限。特别是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领域信息内容的生产将更趋理性、专业。但要改变当前的境况,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更加智慧、完善的管理方案。
客观而言,人们需要优质的自媒体创作者和精良的内容,不仅仅是实现知识的“摄入”,也是“展示不同版本的自己,观察别人对这些不同版本的自己的看法,并相应修正我们的身份认同。”因而,让流量更为良性、更有质量,自媒体的发展更加健康,社交平台的主体责任同样不可或缺,而构建适合的内容变现模式,助力优质创作者以内容出圈,或许是合理路径之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