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取款需派出所同意,如此打击电诈于法无据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取款需派出所同意,如此打击电诈于法无据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4-06-13 16:18

  作者:余寒

  6月11日,有网友反映,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吉林银行取款,被告知需要辖区派出所同意才行。12日,吉林银行涉事支行以及所属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均表示,此举是为了防范电信诈骗,防止居民被电诈。

  钱是自己的,银行只是代为保管,想取出来却还得经过层层审批,银行的这一操作,引发了一片质疑。防范电信诈骗的初衷是好的,但反诈无限扩大化,折腾储户,如此矫枉过正是否侵犯了取款自由?

  首先要指出的是,对电信网络诈骗当然应该严防死守。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迭代更新,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给一些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社会舆论层面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呼声相当强烈。

  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储户资金安全的责任。与派出所合作,对取款金额较大的客户进行核实,能够有效防范电信诈骗。现实中,确实有不少银行工作人员通过询问资金用途,成功拦截电诈转账的案例,有效减少了储户的经济损失。

  但在此事中,不是网友不支持反诈,而是涉事银行的操作,相当于增设了一个审批环节,于法无据。与其说是为储户资金负责,倒不如说是一刀切地因噎废食,增加了储户的负担,且涉嫌侵犯了储户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是储户的基本权利。如《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同时,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按照该银行的流程,取款2万元以上就需要向派出所报备,派出所对账户进行核实,这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增设审批环节之后,原本便捷的取款流程,变得更加复杂,服务效率降低,那些急需用钱的储户该怎么办?其二,每笔取款派出所都介入,是否符合上述规定?是否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

  为了打击反诈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此前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提到,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但这仅限于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门槛是5万元以上,并且该规定没有要求银行在取款时必须得到派出所的同意。此次事件中,涉事吉林银行取款2万元,就需要向派出所报备,明显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即便打着反诈的旗号,也很难站得住脚。

  银行说到底是服务机构,既然是服务机构,就应该以为储户提供方便为职责,而不是矫枉过正地去折腾甚至刁难储户。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连取款自由都无法保证,储户又怎么会愿意配合银行调查反诈信息呢?

  不管怎么说,电信网络诈骗必须严防死守,但反诈工作也要于法有据,银行与执法机关理应平衡好各种因素,在打击电信诈骗,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金融安全与客户权益的双赢。(余寒)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