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论员:舆论看高考,不能一味“慕强”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光明网评论员:舆论看高考,不能一味“慕强”

来源:光明网2024-06-27 15:11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舆论上的各种新闻榜单,都被高考新闻给刷屏了,变成了高分考生的光荣榜。有所谓的查分名场面,有考了高分放烟花庆祝的,有考了高分家长被奖励十几万的,也有所谓一个寝室、一个班全都超过了XX分的,这类新闻想必人们都看了不少。

  从这种舆论景观看,似乎有把高考办成全民盛事的意图,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这种喜悦,进而强化对高考的主观性认同。但这种掐尖似的新闻扫描,显然是有问题的:哪怕个例铺满整个热搜,也依然是偏颇的,高考不可能是全民盛事,成功者只能是极少数。

  在这两天偶尔也能看到几条似乎基调不那么亢奋的新闻。一位男生估分600,结果只考了397,出分的那一刻转头就去厨房做饭了;还有一位妈妈晒女儿高考438分,说是自己女儿考得最好的一次。但这样的新闻太少,也没法冲淡高分考生的狂喜,迅速就在舆论场里消失了。

  现在对高考的围观,透着一股“慕强”的气息,对高分考生不吝崇拜与艳羡。但这种“慕强”也让人有点难言滋味,对成功者高分贝的赞美,一定会形成某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不知道在这种热血上头的兴奋里,那些考分一般乃至不甚理想的考生,他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感到暗淡和无望?

  笔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位母亲哭诉自己辛辛苦苦,但孩子离二本只差几分,言谈之中似乎儿子已经再无出路。这个分数谈不上理想,但考虑到“普职分流”的大背景,很多学生甚至并不参加高考。如果这就已经“再无出路”,那么其他的考生又该怎么办?

  高考不是一个比赛,大家不是只欣赏胜利者就够了。那么多成绩一般的考生,他们也必须拿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成绩开启新的人生。舆论场上充斥着对强者的崇拜,换句话说,就是对弱者的漠视,这些普通考生的命运似乎无人关心。很多人的“少年心气”,恐怕在这几天已经被磨损得差不多了。

  这未免太“残酷”了。本该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公共舆论,已经退化成了一个“公共朋友圈”了:摘出两个优秀考生,然后献上一堆点赞。看上去喜气洋洋,作为公共舆论来说,却透着一种空虚。考生的下一步怎么选择比较合适?高考在漫长人生里的占比几何?这些更理性、更准确的分析已经非常稀缺,所有人被卷入了分数焦虑里,也让很多人丧失了对一场考试更加审慎全面地评估,把高考神化,也把人生给简化了。

  这种简单地发喜报,也会传递一种粗线条的“鸡汤”,似乎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就能收到鲜花和掌声,这的确会遮蔽一些真实的问题。就像前几年突然兴起的“山河大学”的网络梗,连教育部都已出面回应这种呼吁教育资源均等化的诉求。高分考生、查分名场面云云,这种皮相的表现,背后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当舆论成了一种喧嚣的围观,那些真正需要严肃讨论的话题,也就逐渐淡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这些年,兴起了很多所谓高考名师,给人们选专业提出各种意见,他们一句话都足以掀起巨大的社会讨论,甚至降低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很多名师的咨询收费并不低,也早已不是“寒门家庭”所能承担的,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们受欢迎的程度。

  舆论上有不少声音对他们进行批评,说他们“割韭菜”,说他们提供的服务货不对板云云。但有没有想过一点,不正是他们接住了被舆论所抛弃的“普通考生”吗?舆论围观高分考生,何曾给普通考生多少关心、多少有价值的讯息?无论这些名师的真实水平或意图如何,他们至少从姿态上对普通考生表达了亲近,给予了人生指导,也赋予了一些希望。而这,本应该是理性的社会讨论所应该提供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我们与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距离在哪里

光明网评论员:舆论看高考,不能一味“慕强”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