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7月24日,唐尚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已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录取信息显示,当前档案状态为“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批次“本科普通批”,科类“物理类”,专业名称“信息工程”。
今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平心而论,他在互联网上可谓毁誉参半了。他的社会评价变得复杂,似乎从一个高考的励志者,变成了一个高考的“投机者”,如今又变成了彷徨者。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唐尚珺都能轻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他已经“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欢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经变成高考语境下的符号,他未来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紧密相连,而不是全部系于人们出于朴素认知所设想的路径:读书-毕业-找工作。
在最新的报道里,唐尚珺已经开始直播,也发起了“这次要不要读大学”的投票,这或许已经透露了他未来可能性的端倪。他身上的标签,让他的人生有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元素。
在这里不评价唐尚珺本人如何,仅仅从唐尚珺过去十几年的高考历程来看,他确实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样本。他之所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考,恰恰是因为高考在社会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资源”,并投射到他的身上。
支撑唐尚珺走完复读路的,除了本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能获得奖金和赞助。他曾自陈“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这些想必给了他复读的动力和可能。这或许本身就是高考意义最生动的诠释——考生仅仅是复读、考上好学校,就已经可以获利了,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
而另一个支撑则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应。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表示对唐尚珺霸占热搜的厌倦,但毫无疑问,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舆论的关注。这并不以个别网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话题度,太能牵动社会的神经了。唐尚珺作为高考路上的“虔诚者”,那么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就会受到大众舆论的偏好。
所以,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属于他本人,也是高考本身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高考这个制度衍生出的社会期待乃至“经济价值”的投射。可以想象的是,唐尚珺如果参加其它考试连考16次,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奖金和赞助。
这一次,很多网民希望他别再复读,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对他的前途上心,希望他能走出高考。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而是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在这十几年的过程里,人们亲眼见证了高考如何挤占他的人生,围观者都觉得喘不过气。而“唐尚珺困境”,与此类似的,是一场考试对人生过于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考试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奖励型复读”,是一场考试凝聚了过高的话语权重。人们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愿望,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告别仪式”——让高考回归平常,不再出现光怪陆离的奇观。
最后,还是要祝福唐尚珺。本质上来说,他也是被机制和环境推着走的那个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人生的成长和自主终究是他自己应该学会的一课,他需要自己摸索。同样的,如果人们不希望高考过于“关系重大”,希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那么社会也需要摸索。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生育友好环境要体现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