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拒录纠纷频发,体检标准需要“体检”了吗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拒录纠纷频发,体检标准需要“体检”了吗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4-08-09 17:32

  作者:龙之朱

  因为桥本甲状腺炎,报考浙江杭州市拱墅区专职社会工作者岗位的小周被拒录;同样的原因,笔试面试均为第一名的医学生梁禄暖,也在考取福建厦门市中医院肿瘤科中医师后被拒录。两人均起诉招聘单位,认为桥本甲状腺炎不是传染病,不影响胜任工作,且所应聘岗位并非公务员,采用公务员录用标准体检于法无据。不过,二人诉请均被法院驳回。

  两名应聘者的遭遇,再度引发社会公众对体检标准的关注。不必讳言,当下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体检,多参照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作为国家颁布的标准性文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体检标准》”)已然成为入职体检录用的示范性文件。且不谈其他企事业单位招聘采用公务员标准是否合适,从这一标准本身来看,似乎也不该对一些现在看来危害性不大的疾病,直接判为不合格。易言之,运行多年的体检标准,也该“体检”了。

  其一,随着医学的进步,很多在过去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的病症,现在已经可以被治愈,或是可以控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范围内。桥本甲状腺炎就是这样,不仅不传染他人,也不影响人体组织功能的正常活动和携带人的正常工作生活。

  类似的还有多囊肾病。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调研发现,全国至少有145万名多囊肾病患者,而在现有医疗手段下,国内对多囊肾的早期基因筛查已相当成熟,病人可以很早发现这个病,实现“可防、可治、可显著延缓进展”。从2021年两会开始,张宝艳连续两年建议重新修订《体检标准》,呼吁对一些能够正常履职的慢性病患者放宽录用限制。此外,有专家亦表示,目前被《体检标准》认定为“不合格”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部分精神类疾病,或许也应依据现有医学水平作适当调整。

  必须承认,当年公务员体检标准的颁布,确实以统一的标准保障了公民平等就业的权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民众观念的变化,这份标准已明显存有滞后性。制定于2005年的公务员《体检标准》,上一次修订是2016年,到现在又过去了8年,新的修订势在必行。

  其二,体检标准应该是一个底线标准,而非选拔标准。既然公务员法仅规定,公务员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体检标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过苛过高,就会成为新的障碍。尤其是,部分单位要求应聘者的身体条件同时满足所有设定条件,近乎“全能”,这也不科学、不合理。即便一些岗位有专门要求,用人单位也应按照任职条件与职责要求相一致的原则精准对应,而非“一刀切”普遍要求。

  此外,标准高悬,往往会催生一些灰色交易。现实中,不少患有某一类疾病者为了顺利就业,不惜铤而走险,而各种“代检”“保录”等灰色中介也层出不穷。极端情况下,一些地方的神通广大者甚至还打通各个环节,公然破坏秩序,以图蒙混过关。毕竟,任何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空隙,都很可能会被灰色的东西填平。这实际上是在制造新的社会不公。

  早在2003年,25岁的张先著因携带乙肝病毒被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拒录,后以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状告芜湖市人事局,这就是“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由此引发的波澜至今仍让人意动。这一案件给人的最深刻启示,其实就在于规定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应时而动。我们当然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就业不公,但可以一点一点做起来。比如,明确企事业单位的体检标准是不是要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制定;又如,是不是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尽快启动公务员标准的修订,适度调整一些明显不合理的要求。

  根据体检结果刷人,对于企业固然会多一些保障,但过苛过严的标准无疑也可能误伤求职者,如何协调好“企业公平”与“社会公平”,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如何,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体检标准,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包容,是符合这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龙之朱)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