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周末,一位摄影师应客户要求提前拍摄婚礼“晨袍照”的分享,登上热搜。新娘是一位河南姑娘,为了错开摄影师的十一档期,也为了避免婚礼当日事项太多,将“晨袍照”的拍摄时间从婚礼当天的10月5日,提前到9月20日。
这个“预制”获得了不小的共鸣。社交媒体评论区充满了一种“我怎么没想到”“忽然被点醒”的氛围。婚礼早晨的梳妆盥洗环节常常需要新人两三点钟起床,后续事项安排紧锣密鼓,凡经历者都会有些不堪其劳。有人想到把这个环节拆出来提前准备,小小机灵,却如同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解法。
论者评价这条热搜,认为这是“00后”开始整顿婚礼圈,内藏一种极简主义趋势。实际上,与其说是“00后”生活的趋势,还不如说是一种媒介生活的趋势,而且可能是婚礼涉及的几代人都认可的媒介生活趋势。互联网媒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空间可以嫁接、时间可以调序、因果关系可以再塑造。只要婚礼当天的朋友圈里都传递着漂亮的晨袍照,它们就是“刚刚”“当下”,是否拍摄于两周前并不重要。
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媒介的新时空。很多原来很难想象的事情近些年变得顺理成章,背后都是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再中介效应。比如近期同样引起热议的“预制朋友圈”——事先策划并精心制作朋友圈图文、等待特定情境发布,一样是通过调整媒介的时间线来塑造人设、塑造自我生活。再比如上周的新闻,“多人去徐州权台火车道上打卡拍照,逼停过路火车”。这已经不知是近年来第多少条“网红打卡、逼停火车”的新闻了,管理部门警告、评论者批评,都没法阻止类似的事情重现。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出片”?因为很多人相信,社交媒介的“表现”就是人生本身。
“拍照逼停火车”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却也是一个媒介生活状态的佐证,在前互联网时代不可理解的价值排序,反衬了媒介“表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的高度特殊。质言之,在我们高度沉浸的媒介生活中,一个id+一组照片+一段文本已经等于一个人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这样的理念:打理好你的二维码,就是打理人生。
预制婚礼的姑娘,以媒介时间为中轴安排了自己的婚礼,如果从朋友圈效果看,减负又增效。因为是婚礼,这个小小的机灵很可能是家人共同的选择。实际上,对媒介生活的顺应,恰恰可能是今天几代人间最可能取得共识的部分,中老年群体对追短剧、刷直播、出好片的热衷,比之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一个婚礼拍摄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元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文学难得的在场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