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破浪者如何再立潮头?看广东“新春第一会”的深意与新意
首页> 时评频道 > 正文

破浪者如何再立潮头?看广东“新春第一会”的深意与新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2-05 17:03

  2月5日,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广东“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

  这是“经济第一大省”与全体岭南奋斗者们的共同约定:广东人向来重视“开工首日”的意义,在开工首日吹响“集结号”,其中催人奋进的紧迫感不言而喻。

  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不变中也有变化:会议始终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而今年的话题则更聚焦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节后首日即为发展“画重点”,更具风向标意义。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大年初六,粤港澳大湾区首趟“返岗专列”已经抵达广东,成千上万产业工人提早返岗,当下产业势能已然积蓄。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早”的基因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广东战略规划:去年以来,广东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启动建设先进阿秒激光,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无不是为未来产业发展提早布局、耕耘。

  率先破浪者如何再立潮头?立足当下远眺未来,先行广东又将如何在平衡中塑造起新的产业优势?

  01

  结构调整 破浪者何以再立潮头?

  先行破题不仅意味着更早享受改革红利和更多机遇,自然也意味着更早遇到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

  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从刚刚披露不久的2024年广东经济数据就能看得更明白: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万亿元,3.5%经济增长与年初预期设定的5%的增长预期差距较大。

  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5%,总量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

  全年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9万亿元,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8.7%;

  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900万户,稳居全国首位。

  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之重可见一斑。

  挑战和责任并行,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退不得,更松不得。这是一个经济大省的“历史自觉”,更是再次先行探索的动力所在。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依赖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已经难以激发有效需求,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到了结构化调整的关键隘口。

  产业发展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中“当家”角色越发凸显:2024年,广东第二产业比重比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33.6%,工业投资增长6.7%,超1.5万亿元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比2023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达到37.2%,创2007年以来新高,广东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超50%,而这样的高增长还在继续加速。

  另一方面,广东也在削减对房地产的传统依赖,驱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支撑力”日渐增强,积蓄新的动能,这也正是广东经济结构当前正在发生的最关键转变。

  一面要撑起经济大省基本盘,一面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又要在多挑战和压力下实现突围——在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后,广东再次强调“制造业当家”,其中产业发展当承其重

  因此,这次大会聚焦落点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既是为当下发展点题,更是在谋求、追问未来破题之道。

  02

  产业求变 如何向上突围?

  一场重要会议的组织和参会情况往往能反映会议的导向和趋势。

  今年的广东省“新春第一会”依然邀请了大批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广泛参与,热烈讨论——民营经济贡献了广东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当家人”角色进一步凸显。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虽然大会主题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会讨论嘉宾中,却有不少来自冶金、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甚至在会议同期举行的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平行论坛中,第一个分论坛主题就聚焦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正是广东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探索中,树立起来的产业发展新观点:喜新不厌旧,以新改造旧。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先立后破”,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改造空间。

  这样的“产业观”不仅反映了广东对产业动能“新”与“旧”的理解,更深刻折射了广东对产业“量”与“质”的态度: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量上的要求,也是质上的要求;从深层次上讲,只有在质上实现突破,才能更好实现量的增长。

  让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跃迁,广东在“智转数改”上下足功夫:2024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5%,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达到11.6%。全省有超过1万家企业技改数转。工业设备更新投资更是创下了近十年最快的增速。

  传统产业在跃“级”提升的同时,新兴产业也在聚“势”成潮。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涌现,这正是谋求产业突围的新逻辑:不再只是追求产出的增加和量的累积,而是重点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2024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新材料制造业分别增长12.9%、9.0%、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0个百分点。新经济增加值甚至已经占广东全省经济的四分之一强。

  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了广东的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产业的发展不断向新提质。新旧动能“同频共振”为广东经济构建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是广东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国家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

  03

  格局谋新 如何“耕耘在未来”?

  产业周期快速变化,广东产业界感受更深:两三年前,低空经济还被不少人定义为“未来产业”,如今在广东,低空经济已经拓展了应急、消费、物流等多种场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产业”。广东更是迅速集聚了全国30%以上产业链企业。

  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也给广东的产业链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产业的快速迭代?一场“链式革命”正在南粤大地、在企业与企业乃至产业与产业间展开:广东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从推动创新、拓展市场、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齐发力,以攻为守。以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就汇聚了众多科技巨头,还有大量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实现了从芯片、基站设备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技术突破。

  与此同时,产业技术创新一日千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时不我待,更需要未雨绸缪——这也正是广东密集布局多项基础大科学装置的深意所在。

  如今,广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各类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举措频频、质态跃迁:正在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依托“链主”和单项冠军企业,串联起遍布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创新链的大生态中葱葱郁郁,在市场激荡中不断用创新创造惊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东产业与创新互促双强正从“新质点”到“新质面”,再到“新质链”的跃迁,新质生产力就在这样门类齐全的产业脉络中不断奔跑,加速延伸。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不断延长的产业链、科创链中,在“新春第一会”上,我们看到了广东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立新谋远,在不断应对挑战的坚定姿态。

  立春刚过,春山可望。尤记得2023年,广东首次举行“新春第一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豪迈宣言,如今,一幕幕岭南大地上的“春耕图”正在转化为“新广东”的“实景图”。产业发展绝非在朝夕之间,在向新而行的路上,广东既有立足当下、超越周期的洞见,更有蛇行千里、路在脚下的坚守和担当。(记者:林丽丽 郭翔宇)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