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寻彧
据媒体报道,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店铺未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2月4日,当事人岳先生告诉记者,此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正在处理。
“店铺开灯”的要求,源于春节前夕当地发布的《古城亮化倡议书》,其倡议大同古城内沿街商户,在春节期间(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额外的电费,政府将予以补贴。这一倡议的初衷无可非议,一来“开灯”仅在春节期间实行,为的是增添节日氛围,打造靓丽的城市夜景,以此推动当地文旅消费;二来政府对额外电费予以补贴,也减轻了商户的负担。本是对城市发展和商户增收双赢的举措,怎成了闹剧?
首先需要明确,倡议只是官方对商户的期待和引导,不是硬性规定,更不能强制执行。明明有很多引导方法,当地工作人员偏偏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种,直接擅自闯入商户私人空间进行布置。难道只因冠上“开灯扮靓城市”这样“好的”出发点,就可以将撬锁行为合理合法化吗?为了落实倡议,就可以无视商户权益,不择手段吗?这种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工作方法,反映出的是当地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和执掌权力的傲慢。
其次,撬锁开灯体现的强势态度不免引人思考,若工作人员没有得到相关指令,或也不必如此“落实到底”。在此过程中,各级部门有没有层层加码,以至于倡议中的“尽量”最终在执行环节变成了“必须”?如果存在,那么对此事的调查和处理显然不能只针对工作人员展开,只要层层加码不根除,类似的强制执行恐怕还会发生。
当务之急,当地应尽快展开调查和整改,给涉事商户合理的解释和赔偿,也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因为于商户而言,私人领域被随意撬锁入侵,不止关乎利益,更关乎营商的安全感和对当地政府的信任感。此事已引发负面效应,若不及时补救,长此以往恐怕会动摇更多经营者的信心,乃至影响城市形象。
此事不免也让人联想到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镇长调研时发现,自己下达的命令在传达过程中层层加码,为了市容市貌、消防安全而设置的规定,最终成了商户每天擦玻璃、饭店不准有明火、下雨天也要洒水等脱离现实的要求。当讽刺小品转眼间变成现实,更耐人寻味。一项迎新春的亮化倡议,最终变成撬锁开灯的闹剧,违背了初衷,也变成了“面子工程”。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一些地方“商户在自家门前贴招聘启事被罚”“商户贴春联被撕”等事件让人记忆犹新。
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地方,背后的逻辑却是相似的。层层加码的政策传达,傲慢执法的权力任性,再加上监督缺位的责任逃避,最终只会导致政策善意被扭曲,商家权益被损害的结果。在各地开春争相优化营商环境、拉动投资消费的背景下,以此类事件为鉴,思考如何真正尊重商家,如何开展有温度的执法监督,更显意义重大。(寻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