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据媒体报道,2月11日晚,和主人英勇救人的“白龙马”病情出现反复,晚上九点二十左右,“白龙马”因病情过重离世。
“白龙马”此前在网络上颇为有名。2月4日,汉江湖北仙桃段汉江大桥下,一名男子不慎落水,危急时刻,三人一马在冰冷的江水中合力救起落水者。而这匹救人的马也被舆论关注到,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应当表彰这匹马。
仙桃当地也非常“听劝”,在给救人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的同时,并为“白龙”佩戴大红花,全市表彰。可惜在救人后“白龙马”开始发烧,最后因为突发肠绞窄离世。
这匹马的命运可谓牵动人心,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掀起了一波悼念。无数网民在感激这匹救人的马,仙桃游泳协会表示,第十届横渡汉江节将取名为“白龙马杯”;仙桃市文明办也称“初步打算在江边为这匹英雄白马建一个雕像”,各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白龙马”。
人们高规格地感激一匹救人的马,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讨论:动物又没有感知,人们如此大张旗鼓到底有没有意义?
平心而论,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没有“意义”。动物无法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大概也不知道何谓“见义勇为”,更不可能上网看到人们的点赞。但由此说人们的悼念是无意义的恐怕也不准确——与其说这是悼念动物,倒毋宁说是慰藉人心,着眼点恰恰在于人。
悼念“白龙马”,是在鼓励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也是人类在表达一种生命意识:感激每一个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固然有恻隐之心,但相比于“物伤其类”,这种跨越物种的恩情,更让人们感受到纯粹、本质、存在于自然界的善意与勇敢。
其实类似的纪念并不罕见。古代就有“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的说法;到了现代,类似的纪念更是随处可见,比如曾在汶川地震中救出15人的搜救犬沈虎,在它离世后人们也为它立了雕像。
而不只是救人的动物,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很多都会被人们纪念。比如前不久,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河马“非非”因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离世,饲养员为它手写讣告,对此,红山动物园回应称,为离世动物写讣告为园方规定。这些动物,或许没有救人的事迹,但同样为知识普及做出了贡献,当然也值得人们铭记。
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向动物致敬、致哀,也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志。人命至贵,人类是万物之长,毫无疑问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却并没有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的生存,同样要感谢万千生灵的贡献。
人类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认同其他生命的价值,这恰恰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深度。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情景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人类在平等地、真诚地看待周遭的一切生命,在认真地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各种对“白龙马”的悼念,都不是多此一举。这样的行为终究是人类的仪式,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感动”,但却能让人类社会更加温暖,让社会理性更加深沉。站在公共价值的层面看,这何尝不是意义重大呢?(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