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据媒体报道,日前安徽亳州的张女士反映,其父亲在安徽亳州一家医院做肝脏手术时,一个长约15毫米的针头落在了体内。
对这个让人细思恐极的操作,涉事医院工作人员回应,若要查明事件原因,要进行司法程序鉴定。并称,目前供应商和家属就赔偿金额存在分歧,不过一直在积极沟通协商中。亳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也表示,因赔偿金额存在分歧,此事还在协商中。
结合相关方面的回应看,此事目前似乎已成了一个纯粹的赔偿问题。赔偿当然是此类事件处置的重要一环,患者和家属也有权利要求赔偿,但是,如此奇葩的医疗事故处置,显然不应该只是一个“赔多赔少”的问题。
首先,当务之急应该是对这一现象的后果,也即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展开综合研判,并据此实施补救,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按照家属的说法,“最初家人的想法是让亳州市中医院把针头取出,但经鉴定,针头已无法取出”;而医院方面表示,经专家会诊,张女士父亲体内针头的位置比较固定,建议不取。那么,到底是“无法取出”,还是就对患者的影响看,“不取”是更好的选择?这两种情况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到底哪种处置方案更合理,应该建立在权威的科学研判及患者意愿的基础之上。毕竟,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放在第一位,理应是此类事故处置的优先原则。
其次,这般让人大跌眼镜的荒唐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原因不应该成为一本糊涂账。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此事的责任界定,也还指向更多患者的权益保障——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就报道给出的信息看,(医疗器械)供应商、医院或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双方已就赔偿金额和家属进行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赔偿金额的协商就能完全代替对于事故具体原因和责任的科学划分。对此,当地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给出一个全面的事故鉴定报告。一般来看,这类事故除了责任方需承担对患者的侵权赔偿责任,还离不开相应的追责。比如,医院和涉事医生若被证明存在过错,就要依法受到相应处罚;若证明医疗器械存在问题,相关企业或同样不能只是赔偿了事。
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后,拿钱来摆平的处置思路在现实中有着相当强的惯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对患者和医院双方来说,似乎都是一种更“高效”、更具“性价比”的事情。然而,抛开一些特殊性的个案,这种习惯拿钱“息事宁人”的做法,并不利于医疗事故处置真正进入一个规范、公平公正的轨道,放大了纠纷的可能性。更严重的是,它往往回避了对事故原因、诊疗规范该有的严肃审视和检讨,意味着让事故教训的汲取严重打折,或为同类事故的再出现埋下隐患。
针头留在患者体内,这种看起来实在是非常低级的医疗事故,这些年在公开报道中也已多次出现,其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共性原因,又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这种可能性,从医疗器械使用、诊疗规范到医学伦理等,恐怕都存在值得严肃复盘的空间。而这远不是赔偿可以代替的。(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