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浙江的圆圆在一个月内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4次“情感修复”服务,期望与男友修复关系,而在圆圆意识到机构服务并无实际效果,找机构退款时,却陷入了纠纷“泥潭”。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围绕“情感咨询”有3000余条投诉记录,很多消费者表示“服务没效果”“不予退款”“虚假宣传”。
选择向他人请教咨询,解决情感问题,本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做法,然而,“收钱办事”的情感咨询机构却只盯紧了消费者的钱袋子。当前所谓的情感咨询缺乏明确的服务标准,我国也并没有“情感咨询师”的资质认定,而且情感问题个体差异极大,除了感情之外,双方的家庭背景、事业发展、生活习惯的磨合等因素在亲密关系中都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都不是情感咨询业务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所谓的“导师”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实在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既缺乏明确标准、又难以评估效果的消费领域,很容易成为骗局的温床。而年轻人在遭遇感情危机时,往往情绪焦虑、不知所措,于是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寻求帮助,在某些机构“包你满意”“破镜重圆”的宣传下,很容易陷入套路之中。对此类诱导消费的“情感咨询”,该下架下架,该封禁封禁,要压缩这类骗钱套路的生存空间。此外,行业也应重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积极讨论相关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尽快将情感服务引入正轨。
对个人来说,感情能不能、要不要挽回,其实他人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最关键的还是看当事人接下来如何走入新的生活。脚踏实地,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鼓足勇气重新出发,往往比任何情感建议都有效。(文字:土土绒 制图: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