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顾 阳
磷石膏综合治理,看似生态环境命题,实为发展理念的变革。这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持久战”,是一场事关生态与产业协同并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围战”,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11个部门以及安徽、湖北、重庆等6个长江沿线省份,共同召开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小小磷石膏,何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
磷石膏是磷化工产业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磷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磷石膏的堆积量逐年增加,成为隐藏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流域的“生态炸弹”。据统计,目前,我国磷石膏堆存量超过8.2亿吨,年新增约7700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50%左右,环境风险持续积累,如不能有效治理,由此形成的“生态账单”将会越滚越大。
磷石膏综合治理是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磷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长期露天堆放,磷石膏中的可溶性氟、磷等有害物质会渗透进土壤、地下水,对周边水系形成威胁。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聚集了全国82.6%的磷石膏产量,是长江等重点流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事实上,目前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断面占比已超过其他污染物,成为长江水质改善的最大障碍。
客观上看,对于磷石膏治理的必要性,相关地区和企业并非不知道,但治理成本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收益倒挂,让磷石膏综合利用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有企业曾算过一笔账:即便有了地方10%的设备投资补贴,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生产线的总投资与回收年限相比,“还不如缴罚款来得划算”。也有企业选择传统的露天堆放,但越来越高的堆渣费用支出,让企业陷入了“越生产越赔钱”的两难困境。
磷石膏虽属于固体废弃物,但它依然存在循环利用的价值,属于潜在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技术层面看,经过技术处理后的磷石膏,可转化为建筑石膏粉、路基材料、生态修复剂等产品。不过,当前磷石膏无害化处理门槛较高,总体产品以低端建材为主,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也导致了企业对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动力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此次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磷石膏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拿出有力有效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切实维护长江生态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会议从聚焦磷石膏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科学划分磷石膏库风险等级、积极拓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场景、建立健全磷石膏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对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当务之急,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当前,磷石膏制品八成应用于低端建材,市场总体认可度不高,如何通过多措并举实现磷石膏制品从“能用”转向“好用”,是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痛点,也是难点。二是短期举措与长效机制的关系。从以往经验看,短期内通过设备补贴、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等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磷石膏利用,但从长远看,需要从坚持立法与标准先行、强化市场杠杆调节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起磷石膏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磷石膏综合治理,看似生态环境命题,实为发展理念的变革。这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持久战”,是一场事关生态与产业协同并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围战”,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正如电视电话会议所要求的那样,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紧盯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真正让磷石膏从“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