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 赵志疆
2024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行为,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多项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
曾几何时,“xx活动进校园”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装的“筐”,一些地方部门习惯于向学校摊派各种任务,五花八门的非教学任务严重消耗了学校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有教师吐槽:“当了老师后才发现,教书竟然是占比最小的那个工作环节”。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举措,旨在为进校园事项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干预,才能让学校和教师专注于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常态化任务少了,临时性任务却多了;直接考核少了,隐性考核却多了。一言以蔽之,在某些地区,非教学负担过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充其量不过是“化整为零”,由地上转至地下。“有些不戴头盔的人并非接送学生的家长,但相关部门要求学校承担更多责任”“学校有安全教育的责任,但非教学时间中的安全监管责任也由教师承担并不现实”……来自学校内部的吐槽,诉说着无奈。
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为什么会承担起越来越多的非教学事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立学校依赖财政拨款、服从统一管理,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除此之外,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难免要做出相应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各类工作考核细则时,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发言权。在这样的背景中,如果“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缺乏明确细则,难免会有人以“社会责任”之名趁虚而入,而学校纵使心存不满,也只能无力回绝、徒呼奈何。
2024年6月,全国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会议强调,突出审批报备和白名单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有效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入校园,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在严控总量的同时明确标准、加强监管,才能提高“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的可操作性,从而彰显制度的刚性。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监督举报机制,使学校和教师能够说“不”、敢于说“不”。
学校承担社会责任无可非议,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同样也是社会责任。以“白名单”筑起“防火墙”,排除不必要的干预,减少不科学的考核,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无谓消耗,让学校和教师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赵志疆)